研議以「新加坡模式」解困金門用水的可行性
日前監察院通過糾正文,指稱,經濟部水利署斥資83億餘元辦理離島水資源開發及供水改善計畫,卻因設計錯誤、執行不當,導致多項工程延宕,甚至無法發揮預期功能。其中金門金湖水庫開發工程,因「防潮溢洪堰」高程設計錯誤,導致海水侵入污染水庫,原水氯鹽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水庫蓄水迄今,無法當作自來水源,規劃功能盡失。以此對照自來水廠陳廠長的說法,由見金門飲用水問題實已有病入膏肓的傾向,若再不重視,日後想喝上一口好水,勢必得付出更沈重的代價。
對國民而言,飲水乃是基本民權,縣府去攬這種辛苦活,縱有其歷史根源,更說明了金門原生環境與台灣的迥異之處。意即,中央部會若以本島思維來看離島金門的需求及發展,便很容易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思維。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原水取得說起。
據悉,「卡爾森指數」五十以上稱優養化,而金門原水水質早已「破錶」,達到七十,為「超」優養化的水質。金門本身缺乏原生優質水源乃不爭的事實,如依標準劃設集水區,那金門人只能住到海裡去了!而海水淡化,於今證明效益不如預期,此類幾乎是穩賠不賺的案件尚要求地方辦理BOT,於是乎,就懸著吧,懸到水裡都長紅蟲了,證明金門的飲用水品質已達臨界點,才喚起中央的重視。結果提出來的解決之道,又回到「建設淨水場」;試問在原水品質欠佳的前提下,這又應該付出多少代價,又是否可能重蹈海淡廠或金湖水庫的覆轍?
事實證明,有錢並不一定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如果用不到實處,依舊沒有實效。現在提自大陸引水,確實是短期內最便捷的作法,但仍顯困難重重,也不能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廂情願。除此外,可還有其他方式得有效解決金門目前的飲水問題?
去年初,新加坡駐台代表羅家良響應總統馬英九以「新加坡模式」解困的構想,來到金門,介紹星國水資源管理和開發新生水的經驗,提供金門參考。羅代表指出,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即面臨水源不足問題,現以雨水集收、自馬來西亞進口、海水淡化、新生水為4大國家水喉。其中,自2002年首座新生水廠啟用,今年將完成第5座,屆時足可供應全國30%用水需求,達成自給自足,水質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標準。那時,縣府的回應是,根據水利署委託成大的規畫報告,金門地區的汙水回收再利用,以農業灌溉及澆灌花木等環境用水為主,已無多餘的水可用於製造「新生水」,因此認為所謂「新加坡經驗」在金門窒礙難行。
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面的經驗證明,過於仰賴國內專家及水利署的規劃,金門仍是無水可用,我們認為,原水的取得方為「正本清源」、解決水問題的根本之道。金門真否無「新生水」的發展空間,宜進行全面性體檢,並進行徹底的省察與判斷。境外引水也不失為一個良策,可做為水源多元化的來源之一。換言之,任何能增加、改善金門水源的方法,都值得一試。因此,除了多元開發水源,何妨仿傚星國從雨水集收,以及新生水的再生循環用水做起,如此既可提升節約用水效益、響應低碳島願景,或能有助解決多年沈疴,應為可納入評估之妥善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