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36金馬解嚴二十年
──金門文化局成立「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所彰顯的金馬民主社會價值
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二年,長達三十六年之久的「金馬戰地政務實驗」,民間習以「戒嚴軍管時期」看待這段時空,但存在於這段歷史的法令法規、文件文物,以及對金馬政治制度、社會發展所產生的衝擊,乃至於期間所發生的「金馬民主運動」所造成的影響,迄今仍缺乏完整的史料保存研究,也缺乏對此一時期的政治論述;歷來的「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日」,僅見民間發起過幾場紀念活動,官方幾不曾介入參與。今年是金馬解嚴二十周年,我們終於看到官方主導成立「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並定二月十一日上午在金門文化局召開文獻委員會議,緊接著,二月十二日上午新北市金門同鄉會也將舉辦「關心金門座談會」,共為邁入解嚴二十年的金門社會回顧歷史,尋找出路。
「歷史的錯誤可以被包容,但不可以被遺忘」,民進黨執政時期,二○○七適逢台灣解嚴二十周年,時任行政院長張俊雄發表談話,直指「戒嚴」是一項歷史錯誤,並宣告七月十五日為國定台灣解嚴紀念日,此舉對較之台灣地區遲五年始宣告解嚴的金馬、金馬人也造成心理衝擊,同年七月十三日,我們在金門日報社論主張〈金門人有自己的解嚴紀念日〉,指出「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解嚴那一天,金門還置身在漫長的戒嚴、軍管煎熬中,必須在五年後的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方告解嚴,卻是政府『為德不卒』的解嚴,因為軍方再搬出軍事特別法《金馬安輔條例》取代戒嚴令,套住金馬人的脖子,直至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始告廢止。嚴格說來,金門人的『解嚴日』,晚台灣不是五年,而是十一年。『一國兩制』的歷史錯誤不可遺忘,金門人有屬於自己的解嚴日,不是七月十五日,請記得它是:十一月七日!」
二○○七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戰地政務十五周年,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主辦《戰地36:金馬解嚴十五周年戒嚴人權系列展》,在庵前村民防戰鬥坑道展出,展示主題「有證才通」、「無所不管」、「全民皆兵」、「曾經軍管」及「不要軍管」等五項,吸引了大批民眾、學生,也引來了當時的副總統呂秀蓮、文建會主委翁金珠等中央官員前來觀展,讓官民對金馬戒嚴、軍管史有一次重新面對、檢視的機會,主辦單位並於活動中呼籲發起成立「戰地政務暨金馬民主運動紀念園區」,盼能藉此喚起官民對戰地政務時期文物與民主記憶的保存。
繼戒嚴人權系列展後,二○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門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等民間團體又在金城鎮公所主辦《戰地36:金馬解嚴十八周年文化論壇》,會中提出多項建言,包括「重建金馬共同記憶,戒嚴史編入鄉土教材」、「官民共同成立金馬戒嚴軍管真相調查委員會」、「建國一百年紀念活動,應納入金馬戒嚴史特展」、「促請政府訂十一月七日為金馬解嚴紀念日」等。
二○一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馬就要解嚴二十周年了,無論民間或官方,我們樂見越來越多個人或團體投入對金馬戒嚴、軍管歷史的記憶保存、文獻研究及紀念活動推展,特別是金門文化局能以寬廣視野、包容態度發起成立「戰地三十六文獻委員會」,其立意與作法,正符合金門大學教授江柏煒在金馬解嚴十八周年文化論壇所陳述,「在確保台灣的民主價值上,金門是一個起點,不論是關於民主、人權上,或是對於人權、民主的壓抑與戰地史的共同經驗進行連結比對,甚至思考如何把金門的特殊的戰地史放到世界史的角度來講,成為人類重要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