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社區化的新思路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一直是學校與社區、民眾努力的方向。希望透過學校與社區的結合,能夠共享資源,並在積極正向的活動與交互作用中,互蒙其利,共同成長,以達成雙贏的目標。
近年來,金門縣政府也配合中央政策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及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培養社區意識,建立人與人以及人與社區的新關係,將藝術、人文、自然、生態融入各項活動中,促使社區與學校相結合,讓金門社會充滿活力,並將社區生活經驗、民俗風情、文化資產、產業發展、生態多樣性等種種內容,透過社區居民與學校之調查研究及轉化,以創作的方式,發展出在地故事與教材,透過校外教學,使社區的記憶世代流傳。若能再將金門傳統藝術、音樂、舞蹈、生態保育融入社區,透過學校教學,帶動社區生活與民眾參與之過程,發展出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繫,建立社區與學校的共同意識;透過由下而上、民眾參與、社區自主、永續發展等運作原則與方式,培養凝聚社區意識,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強化社區組織運作,藉此喚起民眾參與民主社會的熱情,逐步累積社區的基礎能量,凝聚居民共識,共同思考社區的發展方向,讓金門的社區營造更美好,這就是學校社區化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典型的「開放的社會系統」,除了必須努力將學校內部塑造成為社區型態,並使師生、家長具備社區意識,與社區維持良好的互動、夥伴關係,有系統地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校務運作,與社區結合辦理相關活動等等,讓學校教育的責任擴大到整個社區,使「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達到更美好的境界,才能產生預期的教育效果。
事實上,目前的學校教育,除本位課程外,較少與社區資源互動整合,因此常造成學校教育易與社會生活經驗脫節,學生若僅從學校師長講述課本的知識是不足的,因此如果能開放學校的設備、場所、活動、師資等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不僅能帶動居民終身學習的理念,而且還可以利用社區中可運用的資源來教育學生,如社區的圖書館、公園、銀行、醫院、超商、大賣場、社區活動中心、廟宇、教堂、自來水廠、發電廠等場所及民俗習慣、風情文化、社區特殊人士的運用,耆老歷史人物、各種行業等,必能使學校的教育資源更豐富、實際與生活化。尤其學校圖書室的開放,不但可養成師生、家長、社區人士的良好閱讀習慣,而且可使社區學校成為書香園地,直接間接的教育我們的孩子融入社會,提早體驗未來的生活,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孩子成為社區未來的主導者。學校若成為社區教育中心,讓社區與學校產生良性循環互動,我們的社會一定能很快的轉型成為富而好禮、團結和諧的社會。
為使學校社區化能成功運作,除了學校要運用完善的戶外教學計畫吸取社區的教育資源外,社區也要把學校當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尤其因應當前充滿變動與挑戰的社會,以及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教與教育改革的需求,必須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結合,視「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為推行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之主流,才能掌握時代的脈動,引導社會進步,以迎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