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開放的金門才有未來的新金門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7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重演「台灣故事」,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這是尚達曼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政治聯盟舉辦的論壇上所說的,呼籲新加坡對外國人才應持續開放,否則就會像其他國家一樣,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最後導致國民所得下降。且特別針對台灣提到:台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外國人才採閉關政策。同時台灣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尤其是大陸,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對此,尚達曼強調,許多新加坡人希望在頂尖企業、有競爭力的團隊中工作,越來越多新加坡頂尖人才也移到海外工作。「若不提供機會讓新加坡的企業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並讓國人在最好的團隊中工作,將會失去更多的人才,跟台灣的處境相同。」
此論一出,自然引起國內相當大震撼,或反駁、或附和。但站在金門長年來之立場,恐怕最應引為戒的應是咱金門!因為最保守、最重視宗親及鄉誼的恐怕就是咱金門了。在長久歷史中,這種重視宗親及鄉誼的心態及感情當然有其珍貴處,但在此全球化世代,卻有其阻礙處,尚達曼所言,不過是冰山之一角。
事實上,之前本報即曾針對此議題提過論述:更令人憂慮的是,從解嚴以來,似乎沈溺於金門本土化之理念,早已成為重視金門、願景金門之代名詞,也因此,不管時代已進入全球化之世紀,但更多的是高舉金門本土之聲音。這種愛護鄉土之言行當然有其重要性及需要性,更有其凝聚人心之作用。這也是何以鄉誼在中外歷史上有其不可磨滅的位置,更是多少政客遂行政治企圖之工具,但是就金門蕞爾小島之先天性格,我們認為若太重視本土之意念,則對金門之發展可能愛之適足以害之,且史有明例可證。
對此,本報曾以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向日本敲門,引發「開國/鎖國」的論戰。就某種面向言,基於本土意念的「尊王攘夷」政治意念,這種源於管仲政治思想的,遂成為日本當年最「愛國」的號召;鎖國並驅逐西方列強。所幸在明治天皇英明決策下,不但收回幕府權力,且力排眾議,不僅拒絕「愛國」的攘夷排外政策,全面開放,實施所謂明治維新運動,若深入且簡化明治維新之政治運動,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可謂總括了明治維新的思維,其實就是「脫胎換骨」的意思。最後,一八九五年,日本贏得中日甲午戰爭,形同明治維新開國政策的驗收成績單,也間接說明了本土派的大敗。
因此之故,不管是鑑於日本1853年之史例,或基於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之警訊,我們願再次呼籲:處此全球化之世代,值此地球村之時代,當知唯有以大格局,大開放的心,從心裡澈底警悟:任何人都是金門人,只要你熱愛金門,願為新金門而努力,就是金門人,這才是重振新金門之至道,這才是我們聽聞尚達曼言論後應有的正向思考。有志氣的金門鄉親們,您還在猶豫嗎?唯才適用,用於金門就是最佳的大道。因為:開放的金門才有未來的新金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