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飛越藩籬的翅膀
──文化部成立對金門文化行政方向的挑戰
國人期待已久的「文化部」於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揭牌誕生了!首任部長龍應台就職時指出,未來四年要讓文化行政回歸本位,成為施政關鍵,她也強調「文化不為政治服務,而是政治為文化服務」,開啟台灣文化的「世紀工程」;總統馬英九也期許文化部能發揚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他又引用龍應台的說法,若政治是藩籬,那文化就是「飛躍藩籬的翅膀」。從部長到總統的思維與說法中,都可感受到一個要超越政治運作的「文化部」的性格塑造,使得「文化不為政治服務,而是政治為文化服務」的宣示變得很可期待。另一值得地方觀察的是,文化部的成立,對金門的文化面向、文化局政策推動,將產生那些衝擊、影響?金門又如何發揮文化優勢,爭取文化部資源,產生良性的互動、相乘的力量。
自文建會發展而來的文化部,設有二個局: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文化資產局;七個司:綜合規畫司、文化資產司、文創發展司、影視流行音樂司、人文及出版司、藝術發展司、文化交流司。文化部整併了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後,組織再造的七個司,在紮實文化基礎工程下,彼此間的業務都有密切關連,例如綜合規畫司必須對人口結構、國土規畫、文化產業力地圖等提供正確的基礎資料,才能讓各局業務推動上軌。
組織改造後的文化部,也勢必牽動各縣市文化局的既有生態。以文建會時期的對口金門文化行政單位為例,歷經了社教館、文化中心、文化局等三個階段,或因過去的戒嚴、軍管因素,當台灣各縣市文化局多已告成立後,金門文化局遲至二○○四年七月一日才掛牌運作,致金門文化預算業務發展必須以加速追趕的方式填補過去一、二十年的不足。以金門文化局現有組織,文化資產、圖書資訊、藝文推廣之外,又如何與文化部的「文創發展」、「影視流行音樂」、「文化交流」幾個新創的組織接軌合作?特別是公認最吸睛也吸金的「文化創意產業」,金門是否準備好上場打擊?
過去的文建會與金門文化局,在業務推展上有諸多關聯與互動,諸如文藝季、地方文化館、表演活動、出版品補助,乃至社區營造、文化資產守護網、文化景觀再造等,都有文建會的政策介入及經費補助,獨厚外島的離島建設基金,亦有文建會的經費注入。而文建會所存在的問題,正如前主委陳郁秀所言,「雖然位階高,可是沒有執行單位,功能無法發揮」。
組織改造、提高文化預算後的文化部,將不再止於「補助性」,而是「功能性」、「戰鬥力」的全國最高文化行政火車頭,首任部長龍應台在作了「文化不為政治服務」,「文化,飛越藩籬的翅膀」的宣示之後,也在思索「村村有文化」,怎樣讓文化資源真正滲透包括金馬在內的台灣七千八百三十五個村落?具備豐富、獨特文化條件的金門,必須拿出實力、方法,在文化部成立的這一波文化浪潮中,讓文化部再一次看見、聽見金門,給予文化政策、資源的支持,創造文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