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城市與老人長照
若記憶不衰,相信一定有不少人還記得那幕令人動容的畫面:中年男子,以花布巾將老邁行動不便的母親背在身上,前往奇美醫院就醫的場景。但是否有人深究,何以這位尚稱中產階級的中年男子,老母就醫時需要以自己尚可之體力,自行以布巾抱母就醫呢?此一現象事實上凸顯出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尤其值得金門關注。
五四文壇健將冰心,晚年時選擇到英國安度餘年,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老人長照政策較其他城市好,與她的母國更有天壤之別。因為在英國不僅衣食之基本供應無虞,更有志工群無微照顧,也就是說,老人能無憂地安享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還能無憂安享老人最需要的醫療照護與精神生活之所需。這一切正是老人長照之基本需求,也是幸福城市之基本條件;因為老人無憂,青壯人才能無憂工作、就業。況且,誠如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所說的,二十年後,全台灣是個標準的老人社會,若不及早規劃週全之老人政策,屆時當今執政者之輩,都可能自食其果,甚或有人將淪為無人照顧之街友。尤其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之青壯年人口比例偏低,早已自顧不暇,那來能力照顧老人?還有許多不婚族、頂客族當道流行,人口結構失衡情形恐更加激化,怎不令人憂心?
就現況言,目前台灣長期照護體系發展還有進步空間。除了資源不足,民眾對服務體系的認知尚未臻成熟,各項安排上也還有不足之處。「孝子抱母就醫」,從另類角度觀之,只是凸顯問題的冰山一角。若有適當「居家照護」體系支援,或許老母親不需要如此折騰。當然,目前台灣的長照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中,不過就一般縣市政府,這類服務往往僅適用於相對小比例的高齡者,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評估後,證明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就一般百姓的認知,往往以為此類服務僅限身上有特殊管路,如氣切管、導尿管或鼻胃管的中重度疾患老人。換言之,居家照護就其專業上的定義,與民眾期待,彼此間可能有認知差距。
以金門老人比例之高,長期照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尤其諸多年輕人外出打拚,老人家留在故鄉與另一半或與其他親人相依為命,由政府規劃、執行的長期照護的工作更形重要。多年來,本報多次呼籲,金門諸多條件優於臺灣其他縣市,實應針對地區特性,在中央政府長照政策之外,規劃完備且進步之相關照護政策,發揮地方自治精神,有效運用資金,打造一處令其他城市追效的老人宜居城市。諸如社會局刻正推動的送餐服務即為一例,值得其他業務相關局室仿效。誠如李縣長所言,唯有妥善的老人政策,年輕人才能無後顧之憂在外奮鬥打拚,也唯有打造全國最完善之老人居住、安享社會,才是幸福城市之時代意義!切記,大家都會老,早日完善周全之老人政策,不僅造福自己,更是為子孫造福之千秋大計,焉得輕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