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化宗教力為教育力

發布日期:
點閱率:787

宗教存在於人類社會,有生存、整合與認知等三種基本功能。人類從洪荒而文明,經歷爭生存,忍受孤寂、恐懼、挫折、憂慮與哀傷,或者面臨艱險死亡,要借助於宗教信仰,撫慰人心,這是宗教力轉化為生存的功能;當人們組成家庭、宗族、過著群體生活,需要凝聚認同感,求得社會和諧,這是宗教發揮了整合的功能;在民智未開之際,或成熟社會,宗教力總是適時介入,啟迪民智,教化世人,這是所謂認知的功能。
地區的宗廟、寺院(苑)、堂所,均是宗教力展佈的所在。尤其民俗道教力最為明顯,信眾也最多。早期基督教、天主教傳到金門,最先吸引鄉親投入,都是借由教育力量,提供經文的念誦或認知。晚近佛寺提供了大量經文,也辦了許多法會、團集會,藉由儀軌、教義來撫慰人心,勸善敦厚,對地區軍民具有安定心靈之成效。
若就與學校教育直接相關,基督教會設有校園團契,開辦兒童英語,尤其以沙美基督教會,結合大學院校、社區、學校辦理系列教育活動,並且安排品格教育,最具特色,成效頗為顯著;天主教則設有育英托兒所,最早彌補與負起安親、托育的功能,特別是外國神父在天主堂開設美語班,有許多國、高中生及成人由此獲得外語教育。慈濟功德會倡導環保教育活動最力。佛寺則以海印寺、金蓮淨苑常開辦佛學營,吸引鄉親鼓勵小朋友參加。至於民俗道教或宗廟,多半設置獎助學金方式,嘉惠學子,其中又以沙美萬安堂最受矚目,其執事具有研究精神,不僅開創、經營「道教季」活動,還出版圖文書,為沙美區學童開辦書法、畫圖比賽等,有助於學校教育。
先前金蓮淨苑在諸位執事熱心倡導下,也做了幾樁教育事。諸如辦理金門第一次學童「三好」(星雲法師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理念)書法賽、舉辦書畫展、師父為中輟生或需要幫助之學生開導,提供課業輔導或考生自修等。凡此種種均能直接或間接協助學校教育、輔助家庭教育或社區教育之不足。
媽祖、城隍、各姓王爺的供奉,在金門最普遍,信眾也最多,由於近年來與觀光活動結合,迎神賽會往往強調觀光效益,地方上偶有批評,認為已偏離其初衷,亦似已脫離原有文化。
就人類文明發展史來檢視,宗教是促成社會和諧的一股力量。早期先民陷入饑饉,過著顛沛流離的苦日子,抑或戰地成長的金門鄉親,都能體會處於災厄之際,宗教的生存功能特別可取,這正是人類賴以支撐的力量之一。時至今日,宗教力則應進一步發展整合與認知功能,而綜合此兩大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不論上帝或耶穌基督、信仰聖母瑪利亞、禮拜阿拉,或是頂禮諸佛,敬事諸神明,對於世道人心均有可取之處;然而當全球因戰禍、貧富差距、氣候變遷導致災難頻仍,是否印證西方預言末日來到,不可預測。我們身處海島一隅,觀看全球,應知警愓;就眼前可為者,理應倡導宗教與教育合一,化宗教力為教育力方為正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