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金廈共構海纜看兩岸先行試點

發布日期:
點閱率:1,344

中華電信公司與大陸3家電信公司,雙邊各自投資50%建置金門廈門間海底光纖電纜系統,金門端已全部完工,廈門端正進行陸上工程,可望在年底前啟用。金廈光纖海纜系統路由從金門直通廈門有2條線,1條從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到廈門大嶝島;另1條從金門縣金寧鄉慈湖烏山頭到廈門觀音山。這2條光纜系統是金廈專用線路,互為備用,可確保通訊品質與可靠性。
金廈間以民間企業合作模式共同興建海底電纜,可謂首創,也為兩岸日益交融的當下,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兩條海纜不僅保障了未來兩岸間的通訊品質,更重要的是代表了金廈之於兩岸政策先行先試的領頭羊地位,以此為基礎,兩岸間的和平發展、經貿合作、利弊互補,或也能因此邁入嶄新的紀元。但這樣的願景,亦充滿著隱憂。
事實上,中華電信所提的金廈海纜建置計畫,在經過調查局、警政署、國安局、國防部認定不違反國家安全原則,以及NCC的同意下,才得以付諸實現。金廈海纜完工後,直接提升台灣與中國間的通訊頻寬,另一方面提昇了台灣對外海纜的災難備援能力。以往,台灣經常因颱風、地震影響導致海纜故障或中斷,2006年屏東外海地震、2009年莫拉克颱風到去年發生的甲仙地震,多次造成台灣對外海纜故障,電信業者必需從其他海纜調度頻寬支援,以維持對外通訊服務不會因此中斷。
金廈海纜若完工,未來若發生災害可望替代APCN、APCN2、SMW3等其他海纜對外溝通。以上,應是海纜啟用後可以立見的好處,若以長遠計,金門之於兩岸政策之交流,也應有更前瞻的眼光及擘劃才是。
依現況論,兩岸之互動,我方總是處於被動。被動的成因有許多,有謂因國內政治紛擾多、民粹意識抬頭,真要炮口一致、一口令一動作,恐怕也是緣木求魚,然而面對兩岸之交流局勢,卻多得是包裹著經濟糖衣的政治操作,「被動」只會令自己動輒得咎,遑論能趁勢有更大的收穫與開拓。以大陸商務部近日在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國家工商總局關於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意見」為例,便一舉公布平潭綜合實驗區16條具體政策,除了將從授予企業登記管轄權、支持實施寬鬆市場准入等方面吸引台灣企業進駐,未來台資企業在戶外廣告甚至可以使用繁體字。這些舉措,在當前台灣的政治環境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大膽舉措,然而,極權體制的中國敢如此活用區域性的「先行先試」政策,民主體制的台灣陸委會卻僅能阿Q的籲請國人注意投資風險,政治視野與政策格局,高下立判。
當然,金廈共構海底光纖電纜,改變不了兩岸現況,卻為兩岸的合作交流,建立了新模式。在這樣的基礎下,能否指盼金門能有更多政策試行的機會?但或正如彼岸國台辦所言,在發展兩岸關係上,陸委會經常扮演消極角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探索中前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需要正面的心態與積極的作為。而平潭實驗區儼然已是兩岸合作的先行試點,台灣的法治精神和社區管理模式可能藉此引進大陸;而金門卻依然站在最佳的起跑點上,躑躅不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