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近代建築保護刻不容緩
已經有26年歷史、關注東亞近代建築發展的「中國近代建築史學會」學術年會,今年第一次於閩南地區舉辦,並由(廈門)華僑大學建築學院與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合辦。在金門場次的部分,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地的學者經歷7月19日於金大陳開蓉會議廳的學術發表,以及20、21日兩天於金門著名僑村、洋樓及軍事營區的參訪,一致地推崇金門歷史保存的經驗,特別是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傳統民宿,還有金門縣政府對於陳景蘭洋樓、獅山砲陣地等史蹟活化利用的成果。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張復合教授、瀋陽建築大學建築系陳伯超教授及韓國漢陽大學建築學部韓東洙教授等人高度肯定「金門經驗」的重要性,並認為值得中國大陸及韓國方面來學習金門近代建築遺產及冷戰遺產保護。
在此同時,一幢位於金城紅大埕附近、1934年興建的許文言洋樓之保存,以及金門城居民期待能夠復建明代千戶所城牆的訴求,成為本地爭議性的話題。加上模範街部分建築物已有牆面傾斜之現象,金門文化資產保存雖然目前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仍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根據江柏煒教授的普查,在1949年以前金門共有161棟的洋樓(另1950至1970年間尚有70餘棟仿洋樓建築並未計入),有些是華僑期待衣錦還鄉、落葉歸根而建,有些則是本地商人光宗耀祖、展現財富而造。它們的出現,說明了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前半,閩南文化與外洋文化的一次融合。這些房子不僅僅是建築而已,更可以說是一種以磚木石所書寫的歷史(對比於文字的歷史),映照著幾代人的辛酸、血汗與榮光。每一棟都是無價的珍寶,倘若破壞了,將無法複製。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部門應盡可能地保護這些近代建築的遺產,並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例如可設定地上權、保存區劃設、容積移轉、修復經費編列、活化利用經營管理等),使私人產權的業主、政府及社會大眾能夠三贏,進而加以活化利用,成為帶動文化旅遊、促進鄉土教育的資源。更何況,「後浦小鎮」甫獲網友支持,投票結果入選2012年臺灣十大觀光小城,縣府各相關部門與鎮公所應召開跨局室、跨單位的對策小組,擬定後浦小鎮的發展計畫與行銷計畫,真正讓歷史保存與經濟發展可以共榮共存。
做為閩南重要僑鄉之一的金門,近代建築遺產的保護有其重要性。在社會文化效益方面,這些遺產多數與華僑歷史有關,保存與活化利用得以使海外鄉僑目睹昔日先祖的成就,並且在當前文化消費的體驗旅遊中,創造差異性高的資源環境。在經濟發展方面,由於金門傳統民宿廣受好評,這些近代建築遺產若轉化為特色民宿、餐飲空間或文化創意設計的基地,將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社區微型產業,對於鼓勵金門年輕人回流定居,亦有相當大的助益。在公共利益方面,近代建築遺產是歷史教育、美學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加上若能將目前頹屋逐年整理起來,將帶動生活品質的提升、公共服務的充裕,甚至是周遭地價的上揚。
近代建築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應提升到金門發展的戰略高度加以思考,使之如同廈門市的鼓浪嶼近代建築遺產保護計畫,成為世人不能不來金門體驗與學習的永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