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人才在地化
今年的教師甄選剛剛結束,歷年來,每逢教甄,圈子裡總有人批評,指臺灣大批「考試部隊」進駐搶佔名額。當各界熱切期盼其能為教育犧牲奉獻,困窘的是,總有極少數人只把金門當跳板,心猿意馬,「無心戀戰」;於是有了與台省考期同步、增考在地常識、拉長在金服務年限,並要求法院公證等新規定。然而,種種設限,是否會反過來阻絕了金門教育的進步?
最近透過高普考試或基層特考進用的公務人力,亦有越來越多的非在地人才。有人這麼說:如果情況不改變,未來可能一級主管均非在地人士。另外,根據金門大學分析,有八成學生來自台省及外地,在地直接就讀者約二成。
前述有關「外來人才」的評論,貌似有理,但必須強調,這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我們當然希望在地人才留在當地造福鄉梓,或向外「開疆拓土」,開拓版圖,但在此同時地區也應該對外開放,廣納人才,如此才不會招致「鎖國」之譏。前般所述諸如高普考、教師甄試、大學招生等等,凡此考制均只問能力與競爭力,這更是公開、公平、公正的人才進用管道,符合普世價值。藉各種規定、技巧、方法來鑑別是否為在地人,將形同劃地自限,最終受害的恐怕還是這塊土地。
其實細想,當縣籍子弟考上台清交等一流大學時,固然可喜,但畢業後能返鄉服務者能有幾人?這中間或有人力市場或公務機構職缺的供需問題,但亦不容否認,人才栽培的重點,或應擺在未來金門大學畢業的鄉籍子弟。針對現有各校優秀的代理代課教師,應提供保障使其有成為正式合格教師的機會。縣府鄉籍子弟,則應妥適安排在職進修,鼓勵更上一層樓。凡此,均為人才在地化策略。
只要是優質人才,當然應該在地化,重點是如何留住優秀人才,並加以在地化。我們認為,優質人才在地化,唯有二途:一是前述所提之人才在地化策略;二是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如暢通升遷管道、創造員工成就感等,而更重要的還有信賴感、使命感、認同感與歸屬感等。
如果有一天,到小金門服務的師資,都能像媒體報導的楊宏龍老師一樣愛上小金門,烈嶼籍老師不再流往大金門;金門一流考生能以金門大學為第一志願;縣府服務的人才在地化,均能鼓起熱忱,為金門奉獻,屆時,人才暢通,適才適所,當為金門之福。
事實上,經由縣府及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普考試與專職專技考試都已在金門設置了考場,而金門大學也已獲准自102學年度起增設護理學系,今年的國小教師甄試,在地年輕老師錄取率也超過以往。凡此訊息均值得欣喜,也是優秀人才逐漸在地化的先兆。謹以此勉勵實際用人的機關、單位、學校,除了繼續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管道掄才,還必須進一步用心栽培、留住人才,方能結合優質人力,造福鄉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