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垃圾不落地打造美麗島嶼
本縣自實施垃圾不落地及強制分類工作以來,大多數民眾皆已養成良好習慣,惟近日發現有民眾為圖一己之便,在各鄉鎮垃圾清運時間前即將垃圾包任意棄置於路邊、空地及電線桿底下,衍生環境髒亂,嚴重破壞縣容,環保局已成立機動稽查小組不定時沿線進行稽查拍照攝影蒐證等取締作業,若經查證違規者,將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處以罰鍰。
在現代社會裡,「垃圾圍城」一直是個頭痛而棘手的問題。自民國95年1月1日起,本縣配合環保署推動垃圾不落地及強制分類工作開始,鄉親們對於政策的配合及落實程度,一直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進步的表徵;因為,自此而後,不見漫天的垃圾飛舞,不見四處散落的髒亂源,更沒有野狗或野貓聚集啃食垃圾包或是病媒蟲孳生的情景,這一切的成果均應歸功於鄉親們自動自發的生活覺悟與身體力行,因為這樣,我們才保有整潔的社區環境與受人讚譽的美麗家園。
以上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要執行起來,卻非人人都具備有如是的自覺性。首先,有心亂置垃圾的人,最常用的推託詞便是:倒垃圾的時間與生活作息表未能達成一致,諸如:另有約會,下班來不及,或者根本辯說,「只是放一下子,垃圾車就來了,會有什麼關係?」然而,奇特的是,這般出於己身利益的說辭,聽在善良的鄉親及辛勞的清潔人員耳裡,多數是會被接受的。於是乎,我們縱容小至一兩包的垃圾落地,大至一整排宛若站衛兵般的垃圾奇景;因為人人都予他人方便,反倒造成了自己的不便。鄉親及清潔人員看見棄置在地的垃圾都會順手將它丟上垃圾車,而不會去究查,到底是誰欠缺了這份同理心及公德心?如若落地的垃圾已遭貓狗肆虐,多數人還會認份的幫忙清理,因為髒污了環境,倒楣的還是自己,最多是嘴上嘟嚷兩句,一切就又回復到不合理的循環裡。
在此我們要剴切的呼籲,所有泛濫的同情心都是對於城鎮文明進化的一種直接戕害。報載,縣環保局已於本年度成立機動稽查小組不定時沿線進行稽查取締作業,若查獲垃圾棄置包將拍照蒐證,以嚴格取締並開單告發。此外,該局亦已於稽查車上裝設攝影機,於車輛移動中拍攝,無需下車即可錄影舉發民眾違規情形,若經查證違規者,將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處分違規行為人新台幣1,200至6,000元之罰鍰。我們真誠的希望這樣的查緝活動可以更落實,更加獲得所有鄉親們的配合與支持,而這類的取締其實也是很容易達到效果的,問題是,是否真的落實?又該落實到何種程度?有道是,「處罰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何讓垃圾分類及垃圾不落地這樣的良好生活習慣能持續下去,甚至是無意識的國民禮儀,或才是政策能完美遂行的指標與目的。
報載,新北市在尚未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前,每日約生產2,497公噸垃圾,99年底全面實施隨袋徵收後,每日減少1,156噸,減量率將近一半;「收費」並不是隨袋徵收目的,「垃圾減量」才是推行政策的重點。因為想省下垃圾袋費用開銷,因此可以創造減量的垃圾。金門是座美麗的觀光島嶼,為了讓這樣的認知成為一種必然,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務實踐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