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保護文化遺產與金門申遺
金門縣推動申遺的工作,在縣府推動委員會的努力下,獲得了各級資源的支持與響應,目前是各縣市的領頭羊。金門豐厚的歷史文化、特殊的戰爭背景,加上完整保存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藉由申遺過程討論保存與發展各項議題,並重新檢視重要遺產既存狀態,已使金門成為台灣保護文化遺產與國際接軌的最佳場域。
近期世遺種子教師赴外參訪廣東開平碉樓、馬來西亞檳城等世界遺產地,在交流過程中,兩地保護機構的專業人員對金門既有的條件表示極具潛力,特別以其經驗建議金門在此過程中必須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推動合宜的法令配套,並應提前注意觀光化後經濟利益的衝擊管控。而持續的遺產保護宣導、文物修復、文化研究、加強保護巡查工作,強化居民對文化遺產保存的共識,才能逐步維繫世遺普世價值並符合國際標準。
在檳城的經驗中,觀光化後的環境出現了許多問題,包括為了容納更多觀光客不當改建了傳統老屋、未適時掌控現代高層建築興建而破壞了區域景觀、過度引進商業使傳統產業崩解等,這樣的案例,足供同樣為華人社會的金門借鏡。事實上,人類文化遺產價值的保護,實即可視為社會及經濟可持續、合理發展的根本,缺少了文化根基的環境,即如小舟隨波逐流,在洪流中將無以為繼。在快速開發的亞洲地區,各國均陸續面臨人口增長、環境惡化、城鎮再發展、工業化以及地區經濟和傳統社會文化結構全球化等問題,如對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威脅重視不足,將導致傳統環境與文化遺產喪失完整性,觀光與活動需求的壓力也迫使遺產地分裂,傳統與文化無以為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亞洲地區快速發展中的環境,針對文化遺產提出了「會安草案」的遺產維護指導原則(依據越南「會安」世界遺產地的案例延伸探討),目的是避免開發中的環境,其文化遺產受到不當方式的損傷,也防止環境的結構性退化、惡化,避免不恰當的利用導致具遺產價值之地,其獨有特徵同質化,因而喪失其地方感。會安草案中特別針對亞洲區域各類文化遺產,包括有形及無形文化遺產,進行綱要性的維護方法指導。同時指出,有形文化遺產的原始樣貌、價值觀和重要性會因無形的文化實踐改變而開始產生變化,重現歷史、復興傳統並在已遭不斷改寫的知識中再現文化遺產的意義,才算是成功的文化遺產保存。
從聯合國在推動保存亞洲文化遺產的努力中可見,國際專家已洞知亞洲各國的特殊狀況而積極地給予協助推展。金門推動世遺努力的過程,即屬呼應當前環境開發壓力下的文化遺產保護綱領行動,它不應因我國當前非聯合國會員,申遺無法達陣而被質疑其動機。反之,金門推動申遺,實則上是藉由保護文化遺產的手段來推展文化的自明性與自信心,並提前為發展中的金門取得一個合宜、合理的控管機制,使金門引以自豪的「活的閩南文化」成為經濟社會中多元化、持久性的基石。
我們可從開平碉樓與檳城的案例中理解金門申遺的方向與努力,是符合國際的標準與潮流,自是為了維護祖先所保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從會安草案的精神中則可探知,避免高速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傳統知識、文化及環境受到永久性損害,是申遺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真義。
讓我們重新認識金門申遺的目的與意義,共同為保護金門的文化,及祖先遺留的珍貴遺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