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講習提升社會競爭力
金門地處偏鄉,加上過去的軍事管制,造成社會長期以來處於封閉狀態。隨著兩岸敵對狀態的緩解,開放的金門帶來了契機,也凸顯了金門民間產業面臨了競爭與經營的困境。如何提升金門地區民間經營者的能力,創造金門社會的出路,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與工作。也由於全球經濟環境的變遷,不獨在金門,全球皆然,傳統產業面臨了轉型的需求。是以民間私人產業的活力需要注入更多的心血與新血。
金門縣政府每年編列預算,透過各個與產業相關的機關,辦理許多研討會、座談會等,無非是希望藉此將目前台灣或各地已經成功的案例和最新的經營知識導入,以此增加民間的軟實力。希望地區的各種產業經營者能吸取經驗及知識,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讓日愈開放的金門環境能夠讓私人經營者能夠藉此契機發展,促進金門社會的活力。
猶記某個時期,研討會、研習活動等,都因為居民的習性而鮮少民眾參與,迫使必須透過公家機關派人充場面。而且,許多活動、會議都被譏為「年底到了的經費消耗」。但是這幾年經過許多部門的長期努力,研習內容的多樣性與產業性,已經看到了顯而易見的成效。研習活動的主題除了類別更豐富,參與的民眾也有年輕化的傾向。
經營者必須透過知識的提升,方能改變並提升自己產業的內涵與競爭力。經營知識的提升,其成本原先是由經營者承擔,例如:失敗投資經驗的學習等。但是在金門因為特殊環境的關係,地方政府扮演了推手,由社會共同來負擔起產業教育的責任。透過社會教育達到產業的變化是一場持久性的革命,無法即時的呈現結果,但卻是無法省卻的道路。過去我們常說:「教育是百年事業」,對於社會教育來說亦然!
即便社會有此需求,但地區產業的環境仍舊未成氣候,且參與的年輕業者亦顯得鳳毛麟爪,使得許多研習會還是面臨了學員不足,學者講師幾乎比學員還多的窘境,讓辦理者必須四處請託、搶人(學員)。許多新興產業研習營的辦理者,除了承受主管機關的壓力與民眾質疑,更必需承受挫折感的侵襲。許多民眾基本的認知是:這些工作本來就是公務人員的責任。即便這是事實,但無論公家單位、私人企業,每個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工作成效獲得肯定。是以,民眾的積極參與才能使這些美意,往正面方向發展。
金門民間的活力不足,這是地區長期以來的困境,而這也是地方政府與居民共同的責任。我們必須把握開放初期的機會,替自己與後輩爭取機會。未來若是大型連鎖企業大量湧入時,許多傳統產業勢必面臨生存的壓力。台灣社會的現況正顯示了大企業侵吞了社會,讓社會走向兩極化的後果。我們必須以此為鑑,扶植地區的弱勢個人與傳統企業,以維護社會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