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深耕金門文化的軟實力

發布日期:
點閱率:622

「文學喜福會-2012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日前在金門縣政府文化局登場,導演魏德聖、作詞家方文山、小說家許榮哲、蔡素芬、陳雪、吳勻堯等,親臨金門,為與會者娓娓道來他們的藝文經驗。另一項藝文盛會,則是由大提琴家張正傑領銜演出,以鬼斧神工花崗岩壁為天籟音箱的「2012金門坑道音樂節」;在回音盪漾繚繞,如詩如畫的夢幻情境,聆聽弦樂與美聲的纏綿對話,讓千餘位聽眾回味無窮。
以上兩場藝文活動可以說是金門年底的重頭戲,都行之有年,且一年比一年精彩。在金門,接觸藝文名家,聆賞表演或演說的機會著實有限,而在有限的資源及空間裡,能開創不一般的藝文體驗,對於在地的藝文愛好者而言,便是殊為難得的經驗。然而,在接觸許多精彩表演或演說的同時,我們也該同步的對於地方的基礎藝文環境、展演空間,以及舉辦純藝文活動的頻率,多有所充實及加強,讓相關的藝文活動不僅止於綻放短暫的姿采,而能扎根於鄉土,更有影響力的傳播下去。以下謹提供幾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藝文的多元化。藝文的表現有許多面向,以本次文化局主辦的「文學喜福會-2012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為例,已不僅止關注文學素材而已,對於近年來盛行的電影、視聽產業更是多所觸及。再以「2012金門坑道音樂節」為例,以軍事遺址翟山坑道為表演場域,不但訴諸其天然音箱的音樂特質,讓聆賞者有一回天籟的饗宴,更重要的是能順勢將金門的特殊性行銷出去。當然,其他的藝術展演形態還有許多,有些或許早有盛名,有些端賴有心人慢慢地去開發、發現,而公部門在此間的定位,便應以最簡便的手續、最大的協助,來鼓勵藝文的多元發展。金門的特性而言,短期內既無從訴諸經濟實力,何妨考慮發揮一下「文化軟實力」,以文化來彰顯我們獨特的競爭力,或更能被世人看見。
其二,在地化的扎根。金門的「軟實力」經常表現在官方的研習、講演或活動裡,對於在地化的扎根則猶有欠缺;例如:由金門前輩作家陳長慶創立的《金門文藝》好不容易在文化局的支持下復刊後,剛屆滿五周年,又無預警的停刊。一本文學雜誌如若不能在金門生存,又何侈言在地的文化扎根?此或僅為冰山一角,相關單位亦或有更好的規劃也猶未可知,但若不能更廣泛的拓張藝文平台,損失的必然是金門整體的文化實力。或許我們拿得出精美的金門文化全紀錄,卻端不出寬廣的藝文展演平台;缺乏在地的文化扎根,對金門的文化發展始終都是種傷害。
其三,計畫性的傳承。名家之所以顯揚於世,除了過人的技藝及素養外,更重要的是其影響力;金門的駐縣藝術家計畫,或少人聞與,或成效有限,但都只是必要的歷程,我們更關注的是遴聘來的名家將對金門的藝文場域產生什麼影響力,或留下什麼值得探索的足跡?計畫性的傳承,發揮最大的文化影響力,或正是評鑑文化實力的關鍵所在。
總之,文化即是生活,也是態度。文創研習活動、坑道音樂會或比不上一家IMAX影廳、連鎖書店、偶像演唱會造成更大的轟動及影響,但畢竟是啟迪金門文化實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期待在地有更多的藝文展演機會,更期待這樣的文化影響可以更強烈、深化的持續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