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金門
日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2─2013年世界大學排名,臺灣共7所大學進入前四百大。不過,除了臺灣大學排名第134名,比去年進步20名外,清大、交大、中山、臺科大、中央大學排名均退步,成大則是首次入榜。教育部過去幾年來的「五年五百億」政策,造就了臺大一枝獨秀態勢,其他頂尖大學似乎仍有進步的空間。
「大學島」是金門重點發展主軸之一,立意良善。但不可諱言地,對於這個戰略目標並沒有專責單位提出深刻的論述及行動方案,以至於目前僅見於媒體的宣傳效益。在每年各個機構以不同指標對於世界各大學進行評比之際,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檢視「大學島」政策發展的前景及對策。
首先,我們必須再次強調,「大學島」政策的關鍵在於大學本身。亦即建立或吸引學術聲望卓越的大學在金門落地生根,非常重要。有人說,大學的成功在於是否聘有大師。這句話只講對了一半。除了有傑出、熱情的研究教學人員外,大學是否提供制度性的支持更是關鍵,包括充足的設備、訓練有素的研究、教學及行政助理、良性的學術氛圍等到位,缺一不可。試想,諾貝爾獎級的大師來金任教,實驗室在那裡?配套的支持在那裡?有無形成帶動年輕助理教授的效應?
再者,大學的競爭力在於學術特色。學術特色並不抽象,一為優勢學科領域的培養,一為優質教學環境的建立。優勢學科領域在金門,其實已有基礎,廣義的人文藝術學科研究已具國內外知名度,包括閩南文化、僑鄉與海外華人、文化資產保存、建築藝術。而人文藝術領域的投資相較其他學科少了許多,進一步結合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亦能滿足就業市場。而建立優質教學環境的靈魂,仍在學有專精、教學熱誠的教授。大學教授不是中小學教師,因應社會時代之需、創新且實用的研究成果是教學的基石。沒有一家之言,何來卓越教學?
而近年來金門縣政府所提供多項資源給金門大學,包括金門縣獎助大專院校建校基金、獎勵來金門地區就讀大專院校學生獎學金、金門縣政府鼓勵金僑子弟來金就讀大專院校等,的確也成功地將這所新興學校推向歷史高峰。但在更名成功、規模及數量的擴充之後,質的提升之計畫在那裡?其實,縣政府的補助應花在刀口上,擬訂幾個縣政發展所需的重點,補助金門大學成立專責研究中心,舉例來說,縣政府高度重視的「概念性總體規劃」若要進一步落實,即可考慮於大學內成立「金門城鄉規劃研究中心」接辦後續事宜。縣政府的資源,應該強調效益;換言之,具體提升大學的研究能量與教學品質。
還有,應嘗試引入更多好大學進駐金門,使之形成良性競爭。「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有可能會是墮落的溫床。除了爭取國內頂尖大學在金設立分校外,爭取教育部專案同意在離島得以設立外國名校的分校,也是區域立委可以著力之處。屆時,金門方有可能重拾臺閩地區文風鼎盛的歷史榮光,也才真正能夠爭取境外學生來金就讀的意願。
「大學島」是金門人的夢想。大學是社會的公共資源,縣政府現有能力提供補助,大學責無旁貸地必須回應社會的要求。否則,缺乏競爭力的大學在少子化時代必將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