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地方報誌珍惜文化資產
地方報誌雖比不上編排精美、具有吸引眾多人口閱讀的大型報誌、期刊,但卻是一項服務小眾,傳達情誼與鄉土資訊的地方文獻。
研究金門地方文獻的人,過去除了從金門縣誌、先賢文集中取得資料外,近代以來多半要採擷地方報誌,蒐集與彙整有關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重要資料。所以地方報誌的價值在於:傳達與串連鄉情與鄉心,保存地方史料,凝聚地方共識,促進社區發展,提供鄉土教材。
金門最重要的地方報誌,首推金門日報。雖為半官方報,但隨著民主發展,內容已逐漸轉型,減少了「歌功頌德」,多了「言論廣場」的批評功能;關注地方社會動態報導,更規畫「鄉訊版」來串連海內外僑親與鄉親;作為軍民溝通橋樑、涵養關係,則是國內唯一的平面媒體;累積諸多地方文史工作者作品,達到重視與激盪傳統文化的再生。
根本先生說得好:「…,但倘若沒有金門日報,島上昨天發生的事,鄉親大概都「唔知影」,更別說政令宣導、或機關社團辦活動,大家能共同去參與。其實,撇開新聞報導不說,本報的廣告版,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諸如透過婚喪喜慶廣告,可以知道誰家嫁女兒、娶媳婦,或金榜題名、生意開張;以及那位鄉親不幸作古,該送輓聯或參加告別式。除此之外,假如沒有這份報紙,地區生意人到那裡刊登工商廣告?假如沒有這份副刊,一般作者和中小學生可有如此方便的投稿園地?」
我們關心的大事,諸如迎城隍、國際馬拉松、搶灘料羅灣與海泳、中秋博餅,放到全國版媒體,可能只是一小塊或一小條,無足輕重;但對地區而言,可以自由放大,達到凝聚、動員、鼓舞、宣示的效果。
與金門日報相比,地區還有不少承先啟後的小型報誌,期待政府首長與鄉親給予同等關注。例如《金門文藝》自1973年由陳長慶任發行人兼社長創刊以來,受到批評與經費困境而不振;隨後於2004年由文化中心策畫復刊;2012年復因經費問題被迫第三度停刊。
今日文壇上重要創作者如黃振良、黃長福、林媽肴、黃龍泉、張國治、黃克全、洪春柳等,當年是在這個園地裡蘊釀、孕成。這樣的停刊,可能毀了一些未來新星的希望,殊為可惜!
細數過往,如作為金門旅台大專同學會刊的《浯潮》,社區報《金門報導》、救國團支隊部的《金中青年》,縣府文宣《今日金門》月刊、《金門》季刊等,有些是報紙型,有些是雜誌型,當年被視而不見,甚而視如敝屣,於今安在?那可是下一波研究地方文史的重要文獻。
政府機關有經費挹注,如縣議會的《議政月刊》、鄉鎮公所的《鄉訊》、《鎮訊》,都非常重要;但法院的《司法周刊》、榮民服務處有《榮光周報》,如能納入地區版,會更值得典藏。
最特殊的是吳厝社區發行電子報,瓊林社區發行的《瓊林世家》。以社區之力,耕耘社區事,值得珍惜。尤其是《瓊林世家》,兩張八開版的精編社區報,刊登社區各種動態,深具特色。在接受社區評鑑具有加分效果。
經營地方報誌,都是憑著一股傻勁而起,常受限於經費無著、人才斷層、閱讀市場太小而告終。呼籲政府單位、民意代表、各界鄉親,應該鼓勵與支持地方報誌的經營,寬列預算補助,組訓其編輯人員,延續其壽命,不應因意識型態、個人偏見、主觀設定而任令荒蕪。須知今日我們所保留的每一份地方報誌,未來是整體金門的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