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整合先從心態調整做起
教師節上演行動劇,一方在表揚優良教師,讚頌勞苦功高;一方穿起黑衣抗議教育政策跳票,大學教師代表更抗議「大學評鑑」之不是。
從九年國教改革以來,教育圈掀起了一些波折,先是教育無法獨立於政治之外,經常受制於行政思量而無法彈性應變。課程改革一定照課綱,課綱又受限領域本位而不統整,時數分配不均,只好總量管制,使得課程發展處處動彈不得,無法創新,於是學生所學與社會脫節。從教育部以降,各單位要求學校的任務一點都未見減輕,業管教師窮於應付而影響教學品質,於是乎人事單位不給人,財主單位不同意增編預算,大家都是依法有據,造成中小學流浪教師多、代課教師多、正式教師兼職多的「三多」現象。導致家長不滿教學品質,教師因不受尊重而不滿,學生因未受到妥善教育而不滿,社會更因學校未提供教化力量而不滿;所有的不滿,最後全歸給「教育失敗」!
教師會的興起,是因應教育主管當局、家長團體的強勢介入校園行政,干擾教育決策,復因部份校長強勢作風,上下其手,感到教師地位失落為求自保而結合。教師會成立以來,為了突顯教育決策的失衡,以理性談判的手段與教育部折衝,爭取到部份教師權益納入教師法規,值得肯定。
可是當教師會轉型成了教師工會,處處挑戰教育部官員的決策,一群校長菁英也組成了校長協會,企圖挽救逐漸式微的「校長權威」。家長團體則是對教師、校長進行監督,逼得校長處於行政官員、教師及家長三者之間,無法施展。
有鑑於師鐸獎,偏於行政兼職者多,許多終年辛勞具有創意教學的基層老師未得到重視,因而教師會自力設置了SUPER獎,功德一件。
不論是SUPER獎或師鐸獎,再加上每年省政府與縣政府於教師節所頒贈的資深暨優良教師獎、績優導師獎,這些措施,均具有激勵功用。
可是這樣一來,如果SUPER尬師鐸,教師工會PK校長協會,教師尊嚴與神聖性便消失了;教育園地作為社會一股清流,教化世人的風骨也不見了。
結社自由,本是個人意向,民主時代所容許。可是如果教師工會與校長協會對槓,教師與家長站在對立面,爭權奪利,斤斤計較之風盛行,意氣之爭凌駕專業,校園裡再也不平靜,如何教育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公民?如何展現競爭力?如何提升文化力?
當各界大談教育資源整合,多數聚焦在學生人數多少、學校規模大小有無競爭力、員額編制是否浪費、行政經費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可是最該整合的是自己的「心態」:
當強調課程本位、教師專業、領域時數的結果,就做不到課程統整,教育資源就整合不了;當教育行政單位,聽任教育部或人事行政處詮釋各種法規而無法解套,只能再做一個小框架套牢基層學校,例如授課時數的限制、彈性節數各校要相同、不能從小一開辦學英語等,所以只能求齊頭式的平等,無法滿足弱勢學生與學校的需求,導致弱勢學校不平衡,如何願意被整合?
當教師工會提出來的訴求,要求國小學生人數降為每班25人,教師編制4年內提高到1.7,可是在金門能達到每班25人的學校已寥寥無幾,教師員額早已超過,這是所有老師的共同心聲嗎?校長協會為了「釐清學校教師的雇主是校長或地方主管機關」而發起連署;高教工會為了「大學評鑑導致大學老師過勞」而發動抗議。如此教師、校長們唱不同調,如何資源整合?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不能整合,如何奢談教育資源整合?
呼籲各方調整「自我中心」的心態,先做好整合,讓SUPER與師鐸齊飛,教師與校長共和諧,致力使教育園地裡芬芳,教育事業功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