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開大門走大路 健全兩岸經貿交流

發布日期:
點閱率:584

大陸緊縮小三通通關作業關口,財政部關務署提醒業者注意,以避免貨物出口後無法通關造成損失。關務署指出,大陸海關近來發現以虛報貨名、數量、低報價格方式逃漏課稅或規避輸入規定之不法情事層出不窮,稅額嚴重短收,因此加強整頓,採取進一步明確規範和監管查驗措施,以導正業者依規定辦理報關。
據報導,大陸海關對小額貿易開放港口原為福建沿海的同益碼頭、東山港、漳州港、石井港、圍頭港、後渚港、后湖港等七個口岸,但因其通關設施簡陋,不符進出口貨物通關所需,經大陸海關檢討後,今年三月僅剩廈門同益碼頭可供泊靠輸入臺灣貨品,加上大陸近期擬於閩北馬尾、黃岐、三沙等小三通關口比照大三通模式,限制針對船舶噸位及裝貨方式(不得散裝,改由櫃裝),已使經營兩岸通航之北竿小貨船處於停航狀態。
事實上,這波小三通「卡關」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事態最嚴重的時候是農曆過年到2月底,碼頭最多積壓了一、二百個貨櫃,業者損失不貲,但這一切因果真不僅止於陸方說變就變而已,積習之處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誠然,源於大陸1993年9月25日發布的「關於對臺灣地區小額貿易的管理辦法」,著實為兩岸民間小額貿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這個措施簡便了大陸沿海省市與臺灣地區的貨物交流,而金門因占了小三通的地便,不論是大陸的清關方或台灣的集貨方都樂於經由中段的金門轉運,也造就了金門「海上快遞」的榮景;因為不用正式的通關、報驗,所以手續、時間、費用都節省許多,但也就因為有了這樣的政策利多基礎,才能充分發揮其制度漏洞與風險牟利的最大效果。有人將現今廈門海關的「嚴打」及政策緊縮歸責於台灣的反服貿運動,殊不知報關業者以多報少、以高報低,省還要更省、賺還要更賺的心態及作法,才是真正的禍首。當然,此間若無陸方的人治行政體系配合,也不致順風順水的發展到今日的局面;但如今福建自貿區已然啟動,回歸大三通的兩岸貨物通關正常化,本在情理之中,更是早晚的事,若要一味的歸責陸方說變就變,不如釋意為:我方早先也沒按著規矩走。職故雙方經貿的常態化,信任、誠信缺一不可;和平紅利、風險財不可久恃,更無須天真的以為長此以往便能安然無憂。
事實上,任何經貿往來一定存在風險,風險管控的前提則是守住自己的底限。任一國家都不會長久縱容非法的事,縱然對象是血脈相連的台灣同胞。有道是「過猶不及」,我們萬不可將和平紅利視為經貿「資本」,它最多只是一張直通「車票」。近日,大陸總理李克強造訪廈門,又重彈金廈「先行先試」基調;我們以為,要先行先試,首要建立一個對等的溝通平台,而平台的基礎則在互信與理解,少了這些前提和要件,再多的優惠政策、和平紅利都經不起投機者的揮霍。
或許,多數人都會認同,和大陸做生意,人治的色彩特別濃厚;「它的制度就是沒有制度」。但這並不代表「混水摸魚」能夠長久,一回「嚴打」、「調控」便可能讓投資者全盤皆墨。直面兩岸經貿變局,更多時候我們還要想想開大門、走大路,風險只是推你一把的貴人,法治才是可以仰仗的好朋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