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三四敗也三四﹖──談世代反省及世代責任
近日,網路上流傳一篇作家劉克襄的文章,內容是反省三、四年級生(1941~1960年出生)由於短視及自私心態,造成目前台灣發展停滯及債留子孫的困境,也成了拖垮台灣的世代。
實話說,三、四年級生歷經了國共內戰後百業蕭條的困難期,成長於言論自由被壓縮的戒嚴時代(1949~1987年),可說整個幼年及童年都是生活在物質條件極度欠缺的環境裡。幸運的是,在顛沛動盪的時局中,三、四年級生,卻也因為接受了相對完整的教育養成,而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以及推動台灣工業發展的最重要世代。
民國六十一年,故總統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開啟了所謂的「蔣經國時代」;此一時期,中華民國卻面臨被逐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以及日本棄台灣而與中共建交,兼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機等,國家處境可謂內外交迫、風雨飄搖。但是,蔣經國領導的政府謀慮深遠,隨即於隔年(六十二年)提出十大建設,為國家發展奠立根基,進而開創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十大建設推動之際,所有三、四年級生正處於二、三十歲的青壯年齡,理所當然成為推動建設的主力,由於伴隨台灣經濟的成長,此一世代逐漸成為各個領域的政策制訂者,以及國家各項重大資源的實質分配者,主導著台灣命運的浮沉。
在七○至八○年代,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三、四年級世代見證了台灣社會從物質匱乏到繁榮富裕的轉變;加上台灣的政治逐漸邁入民主化,各種選舉日愈頻繁,為了穩定的支持力量或討好軍公教等特定族群;或是回饋此一世代(族群)在年輕時的辛苦付出,因此位居政府決策要津的此一世代菁英們,悄悄的制定了軍公教的優惠退休制度,以圖照顧自己的後半生。
未料在九○年代以後,大陸改革開放的磁吸效應加速了台灣產業外移,台灣優勢產業的競爭力每況愈下,雖然表面上GDP還緩慢成長,可是由於整體產業轉型並不成功,就業機會未見增長,房價與物價的飆升,反倒讓民間實質薪資所得長期停滯,甚且倒退到十六、七年前的水準,也引發了世代的對立與社會的動盪。
當前年輕人普遍的22K的所得,不僅擊碎了他們對於未來生涯的展望與夢想,讓他們連基本的結婚生子買房也成為奢求。反觀數量龐大的軍公教族群,卻成為耗用全民納稅錢的高薪階級,尤其是退休軍公教人員,其退休替代所得遠比社會上多數工作主力的年輕族群為高,甚至高達數倍之多。年輕人拿著微薄工資,辛苦工作繳納的稅款,卻被三、四年級世代分食殆盡。
加上倉促上馬的全民健保,醫療資源的浪費,加上各種人謀不臧,使健保成了名副其實的「錢坑」。這其中又以二、三、四年級世代耗費了最多的健保資源。加上目前老年照護等政策,最大獲利者還是這些年長的世代。
無可諱言,這些世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但是,他們已經享受了自己付出的勞動果實,甚至,已經嚴重透支了自己當年的付出成果。此外,在國家教育政策上的反覆,也虛耗了二十年,這些難道不也是這個世代的傑作?
今日台灣處境艱難,因素當然很多,但是主導政策制定的三、四年級世代,終究難辭其咎;反觀金門,解嚴以後,為人詬病之處甚多,長期的無序發展以及引以為傲的各項福利政策,是不是也在虛耗我們有限的資源?在悄悄折損金門年輕世代的競爭力、剝奪他們的機會?
常理來說,危機不會自動消失,只是延後爆發。如此說來,三、四年級世代的反省,也只是剛好而已。但畢竟,舊世代終會過去。問題是,新的世代能不能從舊世代的反省中學會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