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建金門自由經濟特區
由東吳大學舉辦的「新世紀東亞的秩序與和平」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本月7日舉行,會中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以「區域經貿整合下的台灣挑戰與機會」為題發表論文,他建議兩岸應推動試點開放與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兩岸經濟全面開放的初期作法,逐步累積兩岸經濟交流的成功經驗與降低風險,並從三個層次同時推動:多點的港口合作、雙點的金馬合作及單點的金門自由經濟特區。
事實上,自大陸與韓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後,台灣產業界自然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偏偏國內政局屢因意識型態自建兩岸,乃至國際的貿易壁壘。從國際社會的角度看來,這般禍起蕭牆的無知、無畏,著實令人啼笑皆非,然而,這卻是台灣民主化的歷程與惡果;面對新一階段的政治及經貿變局,恐怕「亂」並不足以治國或引領人民走出經貿迷霧,到底該怎麼做,從政者應該劃定底限,民眾更應掂量好心中的那把尺,莫令積重難返、自陷困境。
從務實的角度看,冀求大陸的單方面讓利,讓台灣可以邁大步、走大路,顯然已經不是務實的作法;此由服貿卡關、台商日益從大陸出走便能管窺一斑。台灣希望加入世界性的自由經貿體系,卻又不希望將國際化變成兩岸化,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是自己要有足夠叫板的本錢。對此,我們除了依恃「兩岸共圓中華夢」、坐享和平紅利外,還真沒什麼底氣伸胳膊掄腿的,尤其是本來最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資電產業也隨著一波波的西進、南進、區域經貿整合被淘洗殆盡,如今還能叫囂的,多數只基於「台灣人的尊嚴」。若然長此以往,路只會愈走愈窄,治國格局只會愈來愈施展不開。
想沒有人會願意國家走入死胡同,但為了眼下的政治利益,蠻幹也是選項;然而,時不我待,到底我們的經濟體還經得起多少折騰,從政者真的要好好去思考箇中的底限。台灣希望有更多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空間,在這個前提下,大陸應該從互惠互利的角度思考台灣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體制,來提升台灣內部支持兩岸經濟開放幅度擴大的力量,並以兩岸推動試點開放與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全面開放的初期作法,逐步累積兩岸經濟交流的成功經驗與降低風險;誠如童振源教授所言,這個試點的基礎便在金門自由經濟特區。以金門與廈門的經濟合作為例,克服地下水資源稀缺、霧鎖機場、大陸海漂垃圾與海洋污染、地雷與彈藥庫的全面清除、空港與海港航運合作、雙方交通連結與電力支援等,以及爭取成為兩岸重點制度整合的先行先試區,都是金廈間可尋找共同利益課題。
本次金門「夏張會」,金門各界已就切身相關的民生議題提出了諸多建議,重點仍在指盼兩岸開展更綿密的交流,讓大陸的資源補備台灣的鞭長莫及處,為兩岸開創一個互利共榮的試點;誠然,這樣的論述對「台灣本位」主義者是過於媚共而刺眼的,但在反對的同時,他們對當下的困境也是一籌莫展。
總之,沒人不允台灣繞過大陸而國際化,但現實是,台灣有否繞過大陸的本錢?我們與其無謂的叫囂喧嚷,不如認真想想如何突破當前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被邊緣化的挑戰與困境;或許,金門自由經濟特區就是一個務實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