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除口罩外應以公筷母匙整體防疫

發布日期:
點閱率:561

縣府日前召開金門縣因應MERS-CoV疫情指揮中心整備會議。縣長陳福海引用柯P對MERS疫情專業發言,表示國際疫情嚴重「台灣躲都躲不掉」,是希望各單位和鄉親都要有心理準備。而相關單位對防疫的因應和準備,就要以「防疫視同作戰,不容閃失」,用最嚴謹態度面對、居安思危,來讓鄉親放心和感受我們的用心。
由於之前有SARS防疫經驗,我們相信只要民眾能從自身做起,比照當年之驚覺性,我們有信心可以度過這一關卡。但是正由於此事件,不禁令我們再度想起本已成俗,卻又忘卻之良習,那就是在諸多防疫中,除口罩之外,另一項非常重要,卻被忽視的生活習慣:公筷母匙。
二十多年前為了防杜B型肝炎,根除肝炎等疾病,相關單位及媒體大力提倡公筷母匙,多年來,效果非常良好,也成為一種非常良好安康之飲食及生活習慣;但近年來由於偶像劇等之反效果,以致慢慢忽略,甚至有同吃一口感情好之錯誤訊息,尤其是家人。以致各種細菌、病毒流竄,影響人體健康及浪費健保資源。此習俗在金門尤大,理應重新再倡「公筷母匙運動」,以整體因應此次之防疫。
根據一份登載在《基因組研究》的研究報告,一個成人口腔裡的細菌平均有600多種,就像每一個人的指紋一樣人人不同。每一滴口水裡就有幾百萬株細菌,其中的細菌有些是有益的細菌,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有些是有害的細菌,會傳播疾病。可怕的是,我們早已習於圍坐共餐,因天生的好客,無論親疏,常不分彼此,以食物的共享來顯露熱情。而其共用餐具所可能引發傳染病的潛在危機,卻是好客之後的大危機。
我們都知道「病從口入」,許多病毒、細菌都可經由口沫傳染。例如感冒、細菌性腸胃炎、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腸胃炎、A型肝炎,甚至可引起胃潰瘍和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以及許多寄生蟲等疾病。即使沒有明顯的病徵,口腔內也有很多病毒和病菌而不自覺。防止之道,唯有重倡廿多年前衛生單位積極提倡過的「公筷母匙」飲食習慣,方有成功之日,且以幽門螺旋桿菌為例來說明之。
就目前資料,國人平均每2人就有1人的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更證實幽門螺旋桿菌之傳染途徑是來自口腔,而在國人10大癌症排名第7的胃癌,正是從慢性胃炎、胃萎縮再發展為胃癌,每年奪走2200條人命,而其惡因正是幽門螺旋桿菌。如何防止呢?公筷母匙就是至道。
美好的人生來自康健的身體;康健的身體來自良好的飲食習慣,而公筷母匙正是我們走向良好飲食習慣的第一步,且讓你、我一起從「公筷母匙」做起,以保安康,更希望相關單位、媒體能以「除口罩外應以公筷母匙整體防疫」宣導之,以維大眾健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