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掌握聚落的故事性在保存與發展中取得平衡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6
字型大小:

金門因數十年戰地的管制及離島低度的開發,保存了許多傳統建築與聚落,他們不僅代表了金門的歷史與文化,也是最重要的觀光資源。此種為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住居聚合體,關係著族群的遷移、生活與文化,其組成乃需經過一連串縝密的計畫,並基於面對不同的地理環境、延續傳統建設經驗的文化特質,發展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型制。當中可能是藉由宗教、血緣或住居安全,以及納入了家庭、社會的網絡連結,使單一的住宅個體藉由集體空間組構,反映出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共通的價值觀。因此,聚落可說是人類定居過程中,集體改造自然與適應的過程,含括了文化的延續與再發展,是人類存在的具體意義所在。
聚落的存在乃建構在自然環境下的物質基礎上,及因應生存條件與文化傳承的人文環境精神意識上。金門的閩南傳統聚落,正是承續了千餘年大陸邊陲島嶼的移民文化,在適應資源短缺的海島環境中逐步發展出長期倚賴海洋資源與貿易交換、文化交融的社會經濟型態,在空間紋理上則反映在建築的防禦性、空間的領域性,外神內鬼的心理質素,以及透過公共空間與宗祠建築的神聖性、倫理尊卑觀,讓聚落的居民得以遵守倫常,形成某種社會約制。故金門的各個聚落,都是適應自然與文化發展上的獨特個案,雖有著聚落間共通的建築型態或祭儀、禮俗文化,且是有機地結合成一個關聯體系,體現了族群文化的自明性。但每個聚落各有其不同的歷程,這些發展過程,即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間的歷史,也即是聚落內的故事,代表著聚落的獨特性與其文化價值所在。
然而,金門的傳統聚落面臨了發展的關鍵時刻。人口逐漸增加、住宅需求提高,聚落內有限的建地炙手可熱,在空間不足及地價高漲的趨勢下,拆除傳統房舍改建新樓房成為風潮,金門特色的鄉村環境景觀在各式現代建築的興建中趨於雜亂,自然村的景觀丕變。不可否認的是金門面臨人口增長下的住居壓力必須正視,但也應重視聚落的文化與環境特色,因每個聚落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先民與環境共存共生的生命史。當前在縣府規劃對聚落分級治理的概念下,自然村將採三級處理,以聚落之傳統建築多寡及特色進行不同強度之保護或發展規劃,以兼顧人口與住居空間成長與維護聚落風貌之需求。為此,縣府正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各自然村的細部規劃,重新調整聚落的發展方向與用地劃設。
為了維護金門最有價值的自然村及其文化景觀,我們實應思考規劃之策略。首先,應掌握聚落的故事性,即針對各聚落的歷史文化、人物、宗族、宗教禮俗等無形資產確實掌握,以作為聚落特色發展的依據,強化其內涵深度。其次,應詳加調查聚落內傳統建築、祠廟、公共空間、軍事遺址、景觀植栽、水文環境、農漁業經濟圈等,以掌握聚落紋理與有形資產。唯有具體了解聚落內的空間特色,從其聚落建築、景觀發展變遷理解其價值,也才能知道聚落真正的故事,再藉由空間、景觀的維護,讓故事的歷史性、文化性得以凸顯,成為聚落不可或缺且動人的元素。
這些千百年來的實質脈絡,不僅是故事所在,也是其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試想,如果聚落的發展規劃僅是分區劃設滿足住居、公共的使用,少了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與歷史遺產,那麼,金門的聚落又與其他縣市的現代社區有何不同呢?金門各自然村之細部規劃,即應納入陳福海縣長所強調的故事性,沒有深入且具體掌握各聚落的生命史、空間紋理,又如何能掌握聚落的特色並給予發展方向呢?
我們期待合宜且正確的規劃與治理,讓地區的自然村及傳統建築、聚落仍能是金門的特色與驕傲,在保存與發展中取得平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