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金門 從築夢開始──為金門夢舞台劇喝采
由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培訓及創作的「金門夢1960」,日前一連兩天假文化局演藝廳開演,現場座無虛席。一場用金門人說金門話演出屬於金門的動人故事,透過舞台、音樂、燈光、舞蹈等伴襯下,將時光拉回許多人曾經歷過的過往,有歡笑、有淚水,也感受到一代一代的女人,用其一身守候這個島,追求的金門夢。
「金門夢1960」經過一年半的籌畫及培訓,在文化局演藝廳隆重上演;該劇共分落番、初醒、復國夢、擎天、青春、幻之夢、交換秘密、寶島夢等幕,敘述823砲戰前後時期戰火下的生活情況,也點出了金門人及國軍弟兄共生的默契,以及年輕人為了嚮往臺灣的生活,無視家人勸阻,極力掙脫保護羽翼,產生的衝突和矛盾。
平情而論,用戲劇來演說金門,不獨今日獨有,但以純粹的在地創作、在地表演團體來訴說金門的故事,卻益發彰顯其珍貴性,也更加令人動容。金門鱟劇團憑藉著在地情懷,以無比的熱情演繹金門的故事,誠為近年來少見的成功演出,再論其投入深度、演出的精彩,以及受歡迎的程度,除了令人擊掌讚許外,更可謂是行銷金門的新力量。
誠然,此次的演出首應得力於金酒公司、胡璉基金會的大力贊助,更為地方企業扶植地方藝文團體建立了一個優良的典範,我們希望這樣的扶植行動可以更好的持續下去,更以為地方藝文團體也必須要有如「鱟劇團」般強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動力及競爭力,認真的去營造自我的獨特性,如是,獲得支持與掌聲將只是早晚的事;只要能迎合市場脾胃,助力自會找上門來,「行銷」更只是相得益彰的事,因其原由在於自己的底子過硬,而非任何一種形式的憐憫。為了讓初萌的藝文展演可以發展得更快更好,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創作的能量。「金門夢1960」受歡迎的理由,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身臨其境的共鳴;意即,以在地鄉親為觀眾主體的演出,很容易將大家導引回親歷的記憶,藉由戲劇的張力與氛圍的營造,更能充分體現在地精神的強韌性與劇目的可看性。戲劇表演的成功通常得力於豐富的語彙與生動的劇情,是以,其創作力仍是一切事件的依憑,而這也通常是在地表演團體最薄弱,以及難有大成的通病;值得慶幸的是,在「金門夢1960」這個劇目裡,鱟劇團克服了這個難題,既讓我們看到了傳統中的新意,更看到了勃勃的「追夢」契機。
其二、演出的動能。一場成功的表演必須得到許多助力,而更重要的是演員詮釋劇情的功力;有道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精彩的演出都不是僥倖可得的,尤其是一個業餘的表演團體,熱情往往是僅有的動力;如何讓這樣的動力持續下去、精益求精,更是一絕難的命題。所幸,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或許會有更多人看得到在地劇團的深情與用心,協助他們持續的運轉下去。
總之,對表演團體而言,既爭千秋,更爭朝夕;千秋是功業,朝夕是生存。多數劇團的創作與演出都是秉持著藝術實驗、持續演出、清貧維運等幾個原則。在「文化創意」難以產業化的現實下,在地的掌聲與不吝的支持,或能讓他們在築夢與追夢間,有一基本的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