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對了,事就對了
「公務員心態」從來就不是個褒義詞,相反,還經常被用以當成推託卸責、沒有效率的代名詞。儘管中華民國的公務員多是經過國家考試的優秀人才,但是,由於升遷拔擢管道不似民間企業全憑能力,更多的是依賴上級主管考核及各種關係的加持或層峰的青睞。
特殊偏狹的升遷管道,使公務員逐漸喪失活力,勇於任事者當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更多的是浸染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氛圍裡。於是,許多在民間看似合理或極容易的事情,一旦到了公部門,總是會莫名地陷入複雜低效或無效的困境。
不幸的是,公部門卻又掌握著絕大多數預算及資源的分配權,但對於所欲達成事項,普遍缺乏強烈的成就動機,多存著應付心態,只圖能完成預算的執行、交差了事即可;有些預算的編列、執行計畫內容等,反由廠商提出,公部門為圖輕鬆,只負責買單而已;更有甚者,有些部門主事者或預算執行者,經常與廠商吃吃喝喝、稱兄道弟,不僅沒有嚴守官商分際,甚至早已逾越紅線。
相對於受到制度保障及制約的公務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民間有許多秀異之士,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他們手頭資源極為有限,但憑著熱情執著,努力耕耘,不僅取得不菲成績,也早已贏得眾人的認同。
例如,許銘豐、吳鼎仁老師等人長期耕耘的南管、民間絲竹弦樂,不僅追溯保留傳統風味,甚至,也積極創作新的曲目,經常性的深入街巷、村落演出,並無私地培養年輕一輩。這樣一群傳統藝術愛好者、推動者,卻沒有個像樣的練習或演出場所,只能像無殼蝸牛般四處流動著,或是後期屈身在運動場看台下幽暗的房裡。
再如,古區村出生長大的知名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獲獎無數,文學成就早已深獲肯定。最難得的是,自其年少奮力寫作起,就不曾中斷書寫家鄉金門;對於出生地古區村太文巖上早已湮沒無存的清水祖師廟及燕南書院,憑著少年對先賢的孺慕之思,依風懷想、強為連結,竟然,就真給催生出一座燕南書院來。
這幾年,金門陸續修復了許多閩南傳統建築或古蹟,太文巖寺暨燕南書院及邱良功故居即是;建築形貌及空間有了,但除了稀落遊人偶爾造訪,多數時間仍處閒置,頗為可惜。
本月初(七月一日)金門文化局長呂坤和,終於打破公務部門陳腐的窠臼,借力民間素孚眾望的人士,期為這些傳統建築注入新的精神元素。在邱良功故居一側廂房成立了「傳統音樂館」,任許銘豐老師為館長;另外,延攬楊樹清老師出任燕南書院院長,協助活化太文巖寺及燕南書院。
當然,也許有些人未必認同,但是,從佈達當日的盛況來看,顯然多數人還是樂觀其成的;文化畢竟不是考古,也不應該拘泥在朱熹是否來過金門,院長是否飽讀四書五經、是否具有公務員資格。只要是對金門有利的,大家都應該正面看待。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積極整合民間資源,才有可能再創文化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