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賀自大陸引水簽約 兩岸民生合作水到渠成
金門自大陸引水在7月20日假昇恆昌金湖飯店舉辦簽約儀式,在福建省蘇樹林省長及本縣陳縣長的見證下,由大陸的福建省政府水利廳與金門縣自來水廠代表簽訂了合作供水的歷史性文件。套句國台辦張志軍主任的說法,引水案終於走完了「最後一哩路」。
事實上,金門自大陸引水案自倡議以來,已歷經了十八個年頭;十八年足以消頹一個人的豪氣壯志,卻不足以阻擋兩岸交流的洪洪浪潮與熾火熱情。金門缺水是老問題,但金門為什麼一定要自大陸引水,一直有著意識型態的爭論;究理而言,中央及金門從來沒有在多元水源的開發上懈怠過;除了自大陸引水外,就地下水庫、海淡技術、再生水回收再利用等方案也議論甚久,行政院甚至還特別決議成立了「金門地區水資源供需專案小組」專責解決金門的缺水問題。結論也不令人意外,除了要設法解決金門地下水超抽外,考慮金門長期發展用水需求、製水成本,以及地下水保育工作,優先自大陸引水,才是最符合金門及國家利益的選項。
當然,兩岸融冰、交流、洽談都不是今時今日才有,初期兩岸以民間協會的名義進行初步的接洽及探索,雖然都認為技術面可行,但如果捅不破「政治藩籬」這層窗紙,要談進展無異是「緣木求魚」。所幸,兩岸政府也確實看到了金門的民生需求,並共認這樣的需求具有政策的可試性。於是在2013年6月21日,兩岸海基會、海協會第9次高層會談時,簽署了「兩會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共同意見」後,有了急遽性的突破及發展;自此雙方同意依各自程序協調主管部門積極推動,也才有了後續指定福建省水利廳與金門縣政府做為工作洽談單位、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與金門縣自來水廠為技術商談單位的重要進程。然而,洽議的過程中,困難必定存在,尤其國內還不時的拋出國安疑慮、大扣「紅帽子」;所幸在歷經3次工作洽談會議、8次技術商談會議後,終於議定了所有細節,甚至陸方也在「優先供水、優質供水、優價供水、依法供水」的原則下,做了適度的讓步,終令大事底成,並有了這次在金門以福建省水利廳及金門縣自來水廠為代表的隆重簽約儀式。
然而,我們也知道,簽約儀式代表著階段性工作的圓滿,更是下一階段工作的起點。大陸引水工程還要完成一些海上、陸上的管線布建,甚至是水質監測點、集水庫的建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估計在106年底金門鄉親就可以使用到來自大陸的民生用水;誠然,這個案子的意義不僅在其表象的通水,而是更大的表徵著兩岸民生資源交流的可行性及發展性。試想,在引水計畫的基礎下,金門又何嘗不能再進一步開展通電、海洋資源保育,以及商貿對接的具體工作,因此,引水不僅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建設金門重要的轉捩點,若以增進人民福祉為依歸,或許兩岸民生合作將永無止境。
總之,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以及視野不斷的改變。自大陸引水案簽約,象徵著兩岸民生合作的大跨進,然而,也有著更多的合作議題仍待兩岸的有心人來共同努力及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