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金廈平台 務實兩岸交流!
兩岸漁政官員於8月14日在金門與廈門海域間的各自禁限制水域內,同步放流魚苗,以實際行動宣示共同維護海洋資源的決心。這是兩岸第一次聯手進行漁業增殖養護魚苗放流活動,意義重大。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處長許志忠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林懷遠,分別搭船抵達檳榔嶼與上嶼海域間,兩人隔海握手、寒暄,隨後在各自禁限制水域內,放流大批魚介貝類苗種。
此次金廈兩地同步在海峽中線放流,確為創舉,更代表兩岸間的漁業資源保育,自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近年來,大陸近海漁場因濫捕、濫採,幾被破壞殆盡,這也是為何大陸籍漁船、採砂船總願甘冒風險越過海峽中線來盜取海域資源的主因。然而,這樣的行為,不但事涉國家安全,更攸關國土保育,長此以往,對兩岸的交流、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絕對有著負面的影響。但實務上,因為兩岸互不承認政權,又互不否認治權,要論越界盜採,在國內法、國際法的採認上,更是存在著爭議與解讀空間;但有一點是兩岸政府共通的思維及原則:「保育海洋生態資源刻不容緩;今日不做,明日絕對就會後悔」。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普世價值及認知,因而促成了兩岸首次極富象徵意義的同步放流魚苗活動,這個舉措宣誓的不僅止是兩岸保育海洋生態的決心,而是更進一步的架構了金廈兩地的官方交流平台,藉由這個平台的有序運作,我們更堅信,金廈可以開創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平情而論,近期雖因金門「夏張會」、自大陸引水合約的簽訂,兩岸關係看似走得熾熱、平穩,實則已有停滯的趨勢。從稍早的反服貿、反自經區,到近期的反課綱微調,在在看得到台灣自主意識抬頭,以及馬政府動輒得咎、進退失據的窘境。這已不是計較中央政府是否懦弱或無能的問題,而是民粹暨本土意識已蔚為主流,不論是非,只看立場,復以在野黨占盡了天時、地利,2016大選儼然勝券在握,套句媒體常說的,「躺著選都會上」;此消彼長下,綜觀大選後的兩岸發展,縱不倒退,至少也是停滯與觀望,而金門既難等得到中央的關愛眼神,又難以自外於兩岸發展;2016將是個關鍵的轉折點。
然而,有危機自然也會有轉機。記性不差的話,許多人都會記得小三通肇始於在野黨執政時期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事實上,不論是誰人執政,「逢中必反」絕對是最不可取的選項,因而在綠朝時期,首創小三通,同樣也在為保持台海局勢穩定及兩岸交流釋出善意,因而我們或能預言,金廈這個平台及窗口應還有其發展與價值,但路到底能走得多寬、多遠,金、廈兩地政府可能都要設法脫卸中央賦予的定型化格局,並在變局前取得更高的視野,為兩岸政策的先行先試、和平發展,鋪排更合理、更前瞻性的格局才是。
就此回兩岸首次同步放流魚苗活動觀之,地點選擇在海峽中線進行,大陸放流船懸掛五星旗,金門船隻未掛中華民國國旗,這便是促進兩岸和平互動,並降低政治敏感度的聰明作法;誠如哲人所言:「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觀諸之前大陸對台商的拉攏與政策優惠,對證今日台商大撤離的「逃亡潮」,誠乃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