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街區的保存及再生迫在眉梢
近年以來,金門的空間發展有兩極趨勢:一為城鎮郊區的擴張,大量的住宅興建於城鎮周邊;一為城鎮內部的衰頹,舊式店屋的商業逐漸式微。而這兩種現象普遍來說,都有公共設施提供不足、生活機能不便與都市景觀缺乏美感的課題。本文希冀聚焦於後者的討論,期能提供公私部門一些可行的政策參考。
眾所皆知,城鎮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人們為了居住、工作、交易、軍事防禦等需求,跨越了宗族的藩籬,聚集在一定的空間領域共同生活,透過宗教信仰或其他共同的價值觀,彼此凝聚,進而成為共同體。在閩南地區,城鎮的歷史具體呈現了近世以來海洋貿易的文化累積及海疆重鎮的防禦角色之雙重性格。金門島的金門城、後浦、沙美市街的形成與發展,就是金門歷史的縮影之一;1949年以後各地所出現的軍人消費市街,也是特定時空環境的空間產物,具有高度的文化資產價值。
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的改變,人們對於居住、商業與交通需求已經有不同於以往的看法,昔日繁華的街道逐漸沒落為人口外遷、屋宇傾頹的環境,即使部分屋主有更新改建的作為,但往往也與歷史風貌脫節,形成新舊混亂的城市景觀。近日,一些城區的知名古蹟周遭之新建建案的景觀衝突,便是其中冰山的一角。這些課題,正嚴重困擾著轉型中的金門,值得大家重視。
事實上,對整體歷史文化的尊重及對人們當代生活的需求,並非兩個截然對立的命題,無法調和。相反地,透過保存與再生的策略,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讓舊城區找回新的商業活力,同時成為城鎮魅力的重要資源。然而,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有一些可操作的公共政策,引導居民共同參與及配合。
首先,充分了解、盤點金門各個城鎮街區的資源,進行價值評估及分級治理。值得保存的區段,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或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積極劃定保存區、歷史風貌專用區或聚落,並給予容積獎勵及轉移的配套,讓街道歷史風貌獲得法定身分得以永久保存。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後浦模範街大致可以採用這類模式;城區的單點古蹟,也應通過整體景觀的考量,使之成為系統性的資源,而成都市叢林的文化孤島。
再者,已無文化資產價值的街道,仍可援引歷史風貌及建築語彙,通過獎補助辦法的鼓勵,引導成為具特色風貌的街道,並輔之以微型產業的文化、美學加值,創造不同於大賣場、shopping mall的街弄商店魅力。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牛車水、克拉碼頭一帶的市街外觀被保留下來,內部則根據業者的經營方針改建為特色客棧、旅館、咖啡館、特產店、餐廳、酒吧等,便是可供參考的成功案例。
最後,避免城區土地成為容積接收的基地,更是儘快處理的事項之一。城區的建案申請,必須更加慎重,跨局處的審查與把關極為重要,針對古蹟及歷史建築的衝擊、交通的衝擊、景觀風貌的衝擊等提供看法。
今日金門城鎮的風貌已有很大的改變,然而若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及配套方法加以保存,仍然來得及。而這些城區的再生,也是金門民生經濟振興的藥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