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兩岸共同保育海洋資源的急迫性
中秋節(9月27日)下午在復國墩、古崗、小金門等海域,民眾目睹數量眾多的大陸漁船越界捕魚,估計「集體入侵」金門海域的陸船恐怕有「上百艘以上」。對此,金門海巡隊表示,當下接獲民眾報案,便立即出動驅離大陸漁船,至28日清晨,越界陸船數目已大幅減少。
報載,這場「中秋陸船集體越界」事件,是中秋節當天下午,有漁民發現許多大陸漁船沿著古崗翟山坑道口至大岩嶼、黑巖及后湖外海一帶進行作業,甚至離岸最近者「僅三、五百公尺」,「整個海面全是大陸漁船」;復國墩和小金門也有同樣狀況,等於是整個金門的「西、南、東邊」全被大陸漁船入侵、越界捕魚。金門海巡隊出動3艘巡防艇,經過一夜不眠不休的執行驅離,截至28日清晨,越界大陸漁船數目已大幅減少,悉數均已航出金門限制水域外。
在利之所趨下,金門近海相對豐沛的漁場,成了彼岸漁民覬覦的目標,大陸漁船集體越界進入金門海域作業情形屢見不鮮,卻也屢禁不止。先前甚有大陸漁船越界瘋狂掃走8000公斤黃魚,造成對岸市場價格一夕暴跌的情形,嚴重破壞金門近海漁業生態、影響漁民生計;縣府對此也利用各種場合及機會向兩岸相關部門反映,也得到會全力配合查緝、改善的承諾,但成效卻極為有限;針對此一議題,如何做到兩岸協防、令到禁止,恐怕也是短期內兩岸各級政府應該審慎思考的課題。
依據海巡隊的說法,現行針對大陸漁船越界的處理,係靈動運用驅離、扣留、留置、沒入漁獲具、罰鍰及沒入船舶等六大手段,並特別針對大陸漁船船團越界情事,適時派遣大型艦、巡防艇及特勤人員機動進駐,以維護我海域漁業資源。這樣的「官方說法」並無可非議之處,但實務上,金門海巡隊表示,今年至9月27日止,已驅離越界大陸船舶累計達54艘、扣留31艘、沒入船舶4艘云云,卻令人洩氣,因為單僅27日大陸船團越界的數量便遠高於此數,目前恐怕還是恫嚇的性質居大,且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恫嚇只徒具形式。
事實上,面對對岸「船團」的越界濫捕,受害最大的便是近海漁業資源,就算近期已經聯手陸方共同放流魚苗,但這樣粗暴的濫捕,難保這些魚苗還來不及長大,就被一次掃光光,因此,亟待兩岸協力維持海上作業秩序便成了釜底抽薪的辦法。兩岸就此亦議論多時,甚至在金門夏張會上,也達成了共同開展金廈海域海漂垃圾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查處和打擊非法抽採海砂行為,以及加強兩岸漁業交流合作,維護台灣海峽漁業生產秩序的共識,然而,迄今卻無多大進展。實務上,兩岸間的諸多協議,只要一回到修法及台灣朝野角力的戰場,就算是良政美意往往也只能付諸流水,然而,大陸「船團」越界濫捕一事,應屬事務性的急迫作業,理應由兩岸兩會儘速簽署技術性的授權協定,責成各自的部門加強相應的聯動及協防,莫讓傷害持續擴大,直至無可救贖之境地。
總之,基於各自的國家認同,與陸方談「越界」或許仍有爭論,但論「保育海洋資源」卻是普世價值;金門近海的經濟魚類棲息與繁衍,是累世努力的成果,破壞它卻只在旦夕。期待兩岸政府能正視現實,並早日達成護漁的共識與作法,莫令基層邊防反覆上演「你追我跑」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