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聚落 發現新活力
就像遲暮的美人,掩飾不了經歷滄桑的風韻,矗立84個年頭的古寧頭南山李開和洋樓,在文化局規劃下,以「在水一方話佳里、遇見聚落記憶新活力」為主題,號召鄉親參與「全國古蹟日」活動,透過晚會、小論壇、音樂演唱、攝影展等方式,帶領參與者體驗戰爭與和平之荒謬,領略島鄉聚落之美,喚醒更多鄉親關懷古建物、找尋聚落生命力。
當金寧中小學合唱團以青少年輕柔優美的合聲吟唱「秋蟬」,「赤后樂團」與王維剛演繹金門之音,在秋風送爽的古洋樓廣場,為這個十年間遭逢古寧頭大戰與823砲戰,飽受摧殘的聚落,撫慰心靈,讓不同世代間流傳著動人的生命樂章。整體活動尚包含邀請黃振良、洪清漳、洪春柳、董森堡、洪偉棠、王維剛等人深度探討的小論壇,閒坐聆聽金門傳奇;並且透過黃振良、陳炳容老師,帶領鄉親奔走於金寧鄉后沙、盤山、湖下及古寧頭等,重新認識聚落古蹟建築之美,述說它們的生命故事。
2015是金門啟動聚落活力,投入社區文教力改造行動的一年!公部門開始走出辦公室,嘗試將文化服務植入社區。民間社團覺醒,自發性的草根力量逐漸萌芽,在社區間探索文化根源,試驗文化創新。
文化局入春以來,特別跳脫「等待魚兒上鉤」模式,重整團隊,親近聚落,走動服務,選擇「島外島」的烏坵及珠沙里、蓮庵里、溪湖里等社區辦理五場次陶藝薪傳活動,將文化學習送到社區,拓展創新服務的版圖,極為難得。此外委託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承辦、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協辦的「一鄉鎮一特色軍事遺跡活化活動」,將帶領學員走讀聚落,探訪戰役浩劫下,軍民曾力挽狂瀾、堅苦卓絕的斑斑血跡,讀遍每一個社區的生命故事。這樣結合學術與民間單位,深入社區,活化聚落亮點,具有開創性。
此外民間自發性的聚落活動,正逐漸加溫。年輕的金門縣島嶼村落發展協會返鄉深耕,設立「金門‧創意盤山」FB粉絲專頁,運用網路數位化之便捷性,試圖建立以跨領域合作平台模式,張開聯絡網,將盤山村落傳統產業導向創意發展。還邀來青年夢想家,暢談玩轉城市新舊空間,活化社區的經驗,作為改造聚落生命的借鏡。一部《軍中樂園》改寫了陽翟的命運,大河工作室主辦的「陽翟有愛.幸福滿街」愛心園遊會活動,「戰地島青」與國民黨青年團,共同主辦青年沙龍「咱的家鄉,咱來談-現代落番客」,接連啟動陽翟的風華。碧山東店社區的音樂風下鄉、古崗社區的探訪、榮光社區的腰鼓紮根、青嶼社區承接文化園區專案企圖翻轉等,均為耳目一新的創舉,令人驚艷與欣喜。
傳統上打造社區,不是築路鋪橋建造工程,就是我出錢,你們自己辦活動的補助模式已然改變。因為再多的硬體日久了也會變成蚊子建物,不切實際與氾濫成災的活動補助,只會讓鄉親流於被動,社區流於守舊。飽受風霜的傳統聚落,就像那些只懂迎神祭祀的爺爺奶奶,潛藏著無數的故事,需要點撥、轉化與引爆它們的生命力。下一波的社區營造,需要政府與民間投入更多心力,點燃鄉親熱情,轉化聚落的生命故事,引爆更多年輕的鮭魚返鄉(包含新金門人),為聚落高懸重啟風華的旗幟!
如果有一天,傳統聚落不再只有迎神賽會、作醮祭祀、吃喝玩樂,不再耽於寂寞的生活環境,只剩下頹圮老屋、古老建物供人拍照憑弔,固守靜默呆板的祖先遺產,只能出賣祖先的打拚故事,坐等觀光客的垂青,而是村落裡的大人小孩都想為自己社區投入心力,都能很自信的介紹自己村落的故事,營造新穎的社區文化,創造價值,必能開啟社區新風貌,打造生命共同體的亮點。於是,那些玩膩了都市叢林遊戲的台灣客、大陸客、外國客,當他們想避開喧囂逸樂而來到金門,走讀每個不同營造風景的社區,探訪每個充滿熱情與活力的聚落而受到感動,使他們不只流連忘返,而是愛上金門;每一位生活於風情萬種聚落的金門人,都能心靈得到安頓,展現自信,放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