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門產業的優化與升級
或許有人會發現,以前來金門自由行的陸客可能會比較喜歡金門的戰地史蹟與生態環境,畢竟這是他們比較感到新鮮而少見的,更是金門揭開神秘面紗後重要的一環,但現在抵金的陸客重點則放在購物「血拚」上,景區的遊覽反而較為其次,因而也造成觀光公車較為隆盛的情景。這或許也相當程度的代表金門產業結構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對地方產業而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誠然,現行陸客在金門的消費大多集中在免稅品、藥妝品,以及在兩岸有價差的商品上,必「敗」的商品只要走一趟免稅商場,以及各大藥妝店、賣場,大抵就能一目了然;近期,iPhone 6S開賣,中國雖然是第一批上市的國家,但受到匯率貶值和增值稅等稅額影響,在台灣購買便有3000至4000元的價差,也因此金門風獅爺等鄰近觀光勝地的門市,中國消費者便貢獻了80%以上的營業額,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然而,我們也發現,在地消費的商品金門本地特色產業卻得利不多;按說客人已經上門了,若還不能爭取到消費的機會,著實令人扼腕,是以,針對此一趨勢及消費族群,或許我們也該思考推出適合的旅遊商品,以促進地方產業的共榮及發展。
事實上,近幾年來在大型購物商場及連鎖品牌進駐後,金門正面臨著市場急遽的轉變,地方產業更有著優化,以及升級的壓力,這方面的工作縣府已經爭取了中央不少資源,如:經濟部的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內政部的均衡城鄉計畫經費等,但顯然還是很難落到實處,並實質的促進地方產業的觀光收益。所見者,或許為因應自由行遊客的購物需求,團費是愈砍愈低,甚至是零團費,迫使司機、導遊等純然只能仰賴「插館」購物的回佣收入,這樣的旅遊型態顯不利觀光環境的永續發展,甚至會引發「劣幣逐良幣」的效應,讓地方的產業更加一蹶不起。
平情而論,陸客的購物需求非常容易滿足,只要選擇一站購足的場所,兩、三個鐘頭便足以滿足,縱是登島一日遊的旅客也尚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體驗金門,進行深度旅遊;例如:濱海觀光及遊憩在過往是較為忽視的區塊,隨著大二膽島的觀光化,以及烈嶼邊境小鎮計畫的啟動,勢必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遺憾的是,旅遊業者缺乏長期深耕的意識,也或許這樣的深耕對其短期利益並沒有太大的挹注,然其結果卻導致金門的諸多旅遊資產猶如「寶玉藏匣」難見天日,遑論任何永續發展與產業願景。
以往,我們定調金門的發展願景,不論是五項、十項,總是說得多做得少,總自認金門有許多珍貴的資源可資運用,然而一落實到產業面,卻使不上力,或是得不到產業太多的積極回應,初始縱是豪情萬丈,最終只能草草收兵,產官學界怨來怪去,從不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於是乎就一拖再拖,成了今日「過得去,扶不起」的情景,長而久之,終非可恃之舉。
總之,金門地方產業的優化及升級有其壓力及急迫性,特別是其優化的品質及內容要能真實照顧到地方特色產業,並帶動地方產業的收益才行。而這樣的工作非一蹴可及,如若我們能以「慢(漫)島」的概念來經營金門,讓金門與廈門的定位、市場進行區隔,或更有利於洽談合作與資源互補,圖謀永續性的發展機會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