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思考興革小麥保價收購政策

發布日期:
點閱率:1,424

又屆高粱收割時節,金門遍地的高粱田直接反射出了此一作物對金門經濟的重要性。舉世聞名的金門高粱酒不論是有意扶植或無心插柳,都實質的創造了金門財政的豐裕與傳奇,這是其他縣市所難企及的,就算是和金門有類似身世的連江縣,都只有羡慕的份。
的確,因應龐大的釀酒需求,釀酒料高粱、小麥已以外購為多,但為保障地區的農業發展,歷來均以保價收購政策維繫本地高粱、小麥一定的供需比例,但眼見小麥的種植面積日益增多,大有不可遏阻之勢,或也到了興革保價收購政策的時候了。
據瞭解,金門縣政府每年編列二億六千多萬元到農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支付小麥、高粱保價收購。每年收購的數量,除金酒公司以國外進口價吸收部份,其餘金門縣政府就由農業發展基金補其差價。以去年為例,小麥保價收購數量達五百九十八萬公斤,高粱則有二百三十五萬公斤,保價收購價格總計達三億四千多萬元,其中,中央農委會補助高粱每公斤十元約計二千多萬元,也就是說,超過三億元分別要由金門縣政府及金酒公司買單。
當然,如若本地所產的高粱、小麥是合適釀酒的,基於酒品創造出更高的商品價值,這樣的保價作為,在保全農戶生計、維繫農用地利的前提下,或也無可厚非,然而,實務上本地小麥製麴的產酒率居然要比外購的硬紅冬麥短少了近三成,那就不是單純思考農業政策的問題了,而是此舉已然不利維繫金酒產業發展,更實質造成縣、國庫的雙重損失,不思考興革恐非長久之計。
其實,金門農戶熱衷於種植小麥,除了保價收購的誘因外,還因為它比高粱來得「好生養」,既然較不費工,收購價又只高不低,又何樂不占政府的便宜。是以,金門小麥自50年代栽培面積80餘公頃至目前已近2000公頃,而種植高粱小麥農戶,卻不到300戶;高達三、四億元的保價收購補助款,有近百分之六十二是補助給其中三十一人,這三十一人補助金額平均是600萬元,少者200萬元,多者高達千萬元之譜,這已然喪失了保價政策的初衷及意義。然而,歷來興革之聲雖有,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或是既得利益難以撼動,或也應考慮大型農戶實質的投資效益,但絕非是放任以往,讓情況更加惡化。
事實上,對於小麥的多元運用,縣府不曾少花心思;如若本地小麥製麴、混入高粱中釀酒俱不可取,那只能想方設法來開發小麥更多的應用價值。金門農試所自100年起研發各類小麥製品便有:小麥麵條、小麥麵線、麥糊、小麥麵茶、爆麥香、小麥蛋捲、小麥饅頭、小麥草汁等等,還有近兩年開發的豆麥醬油膏、小麥啤酒、小麥麵包,甚至是以一定比例摻入白米中食用等等。但這樣的作法似乎也僅能治標而已,因為保價收購之故,本地小麥加工運用的起步(成本)本來就比較高,能否被市場接受,還要視其質價比、行銷策略等等而定。
總之,金門的水利、地力、財政,的確禁不起過多不需用農作的損耗;小麥收購政策變革勢在必為,但仍應顧慮其品種改良、提供轉作誘因、保障小中農權益、兼顧大農基本量,以及時間點選擇等幾項變因及原則,如此,或能讓政府的資源分配更公平、讓農友真正受惠,並能兼顧金酒產業、地方農業的健全發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