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推動公共住宅落實「居住正義」

發布日期:
點閱率:1,052

10月27日在縣府的縣務會議上,因為台中市二百多戶社會住宅於10月25日動工,陳縣長問說:「人家可以做,金門為什麼不能做?」何況金門縣財政可以做,他表示,不要再喊「口號」了,把執行力展現出來。同時,陳縣長也要處局主官管把自己當做是「縣長」的高度來做事,整合施政工作計畫,不要有在「誰、誰誰」的事,並有優先順序來推動,拚出幾個指標!
公共住宅是政府落實住民「居住正義」的重要手段,不論是以優惠價格出售的「經濟住宅」,或出租予中低收入者的「社會住宅」,都是目前台灣各縣市政府重要的施政主軸,更被視為是翻轉施政滿意度的靈丹妙藥。不管其名目為何,目的都在實現住民的「居住正義」,讓老百姓住得起房子;買不起,至少也要住得起。而非如現況所指的,年青人只能看著如天文數字般的房價淪為「無殼蝸牛」,少數買得起的,也要犧牲生活品質、擔負數十年的貸款壓力,最後得利的卻是「空手套白狼」的投資客及房地產公司。
但是,我國的公共住宅向來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各政黨、候選人在需要選票的時候總是喊得震天價響,但能落實到執行面的卻極為有限。事實上,儘管各國國情、民情各有不同,但其公共住宅占住宅總量的比例猶然不低。據統計,荷蘭有34%、英國20%,高地價的日本都還有6.06%,美國也有6%;台灣則只有0.08%,台北市約為0.63%,更不要說是高達85%以上的新加坡。從以上數據來看,或正如柯文哲市長在其施政白皮書所說的,「我國政府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正因為這個體認,柯文哲選舉時猛打社會住宅牌,喊出「八年五萬戶」,上任後改為「四年兩萬戶」,甚至還自嘲「當時不知怎作夢夢到的。」但似乎這已經不是「喊數字」的問題,落實到執行面,公共住宅將會實質影響房市交易,甚至是讓已入「寒冬」的房市更加的雪上加霜,但不論如何,大規模的公共住宅的上市對民眾都是有利的,更是選民檢驗政治人物誠信的重要標準;而金門的公共住宅又進行到了何種境地?
在陳縣長自問,「別人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同時,金門的公宅專案已然開展。據悉,目前評估及規劃中的住宅專案,有尚義住宅、慈湖住宅、市港路住宅,以及閩南專區住宅等,目標是希望在各鄉鎮都可以推出至少一處經濟及社會住宅,來降低年青人及「無殼族」的置產門檻,並達到住者有其屋的目的。以最優先開發的尚義B區住宅為例,便預計要投入約10億元的經費,興建三棟10樓的經濟及社會住宅,並於107年底竣工;如若推動順利,或可再複製成功經驗至各鄉鎮試點,讓金門房市供給與房價能有趨向平穩、合理的一天。
誠然,這般的理想能否實現,自有一套極為繁雜的治理邏輯,就如新加坡政府公宅的重點不在於便宜的價格,它背後隱藏的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新加坡《海峽時報》在1987年便刊出過李光耀對此的說法:「我經常被人指控干預公民的私人生活。沒有錯,如果我沒有那麼做的話,我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我們決定什麼是對的,才不管別人怎麼想。」這般的強人政治能否適合我們的國情姑且不論,單是可能引發的既得利益及民意的反撲,或便是我國政壇上極難攻克的險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