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歷史的見證島民共同的記憶──賀金門日報五十周年慶

發布日期:
點閱率:804
字型大小:

時光荏苒,金門日報社創立已五十年,這份陪伴許多金門人長大、擁有共同記憶的報紙,每天記載著金門島民喜怒哀樂,它不只是一份地方報紙,更是現代金門歷史的最佳見證。
金門日報前身為正氣中華報,創立於民國三十七年春,時為國軍十八軍所發行於「遂平」之「無邪報」,民國三十八年胡璉將軍駐守江西南城,乃將「無邪報」正式更名為「正氣中華報」,作為教育訓練之用,後因局勢動盪,輾轉南遷來金,嗣遷台北,同年十月二十五日,胡將軍電令報社再度遷金復刊,社址設於金城鎮水頭庄「酉堂」,為期僅過三個月,即遷金城後浦,直到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十七日,遷至金湖鎮成功村現址。
剛開始仍以正氣中華報發行,及至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金門日報創刊後兩報並行,民國八十年五月,啟用電腦排版系統,民國八十一年九月,「新訊樓」落成啟用,同年十一月七日,戰地政務體制宣告終止,金門日報社改隸金門縣政府,發行金門日報,正氣中華報則由金防部接手,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金門日報第一、四版正式改為彩色印刷,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引進四色印刷機,十二月一日五、八版亦改為彩印版。
金門日報與一般新聞媒體,性質並不盡然相同,除了新聞報導外,它還肩負闡揚政府政策、宣導政令與施政作為的政治任務,不僅需要反映民意,同時也要扮演政府與人民溝通橋樑。
對於金門鄉親而言,金門日報則具有幾個角色功能。首先,金門日報是地方活動訊息的提供者,由於有五個版面提供做為報導金門的新聞園地,因此,金門地區大大小小的活動訊息,該報幾乎都會報導。不論是各種活動、演講、表演,甚至尋人、慰問,都可以在金門日報獲得訊息,這些紀錄成了金門歷史的最佳見證。
其次,金門日報也是政策文宣的執行者,從媒體的角度而言,金門日報就是一份有立場的報紙,這一點,金門日報的發行宗旨裡已經說明的很清楚,縣政建設宣導是它的主要任務之一,透過金門日報的報導,縣府可以充分讓民眾知悉公部門的施政成果,與民眾之間有了互為溝通的橋樑管道。
另外,金門日報更是金門地區藝文風氣的推動者。金門日報長期闢設「浯江副刊」、「學生園地」,提供金門民眾一個抒發情感、文思的平臺,使莘莘學子、社會民眾能有一塊筆耕的天地。在目前報業不興,副刊逐漸被生活訊息版面取代下,金門日報已成為臺灣島內少數幾家仍維持副刊的報紙之一,對於有心從事文學創作的讀者而言,相當珍貴,對金門地區藝文風氣的提倡,也有一定的功勞。
當然,隨著社會發展、民智大開,金門日報也面臨若干問題需要克服,主要可歸納為三大方面的問題:制度限制、人力老化、設備落後,這三大方面的問題糾纏,導致金門日報整體品質無法有效提升。
未來,金門日報應努力的方向,包括:檢討定位;建立更有感的賞罰汰換制度;落實人員優退招募與訓練;提升版面規劃充實報紙內容,讓報導內容朝深度化、在地化、專業化方向改進。
金門日報不是沒有風光過,一九五八年「八二三」戰役期間,雖然戰事正熾,金門島遍地烽火,炮彈彈如雨下,但是,當時金門日報的前身「正氣中華報」每天的出刊卻未曾中斷,也因此榮獲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新聞學院頒贈的「社會服務及領導獎」,蜚聲國際,也是我國繼抗戰時期的「大公報」之後,第二次榮獲國際新聞學術機構贈獎表揚的報紙。
回顧過往的風光,再反思今日讀者對金門日報愛之深責之切的批判,真叫人情何以堪。如何讓金門日報再度發揮昔日的榮光,稱職地擔負起媒體的職責,是在慶祝金門日報五十周年當下,所有金門人應該審慎思考,而這也將是獻給陪伴金門人半世紀的金門日報,最大的賀禮。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