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是兩岸會談最佳地點

發布日期:
點閱率:722

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新加坡舉行了「馬習會」,這是1949年台海分治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的會面,舉世矚目。
然而,檢視國內外媒體報導卻大異其趣,相較於各國政府、各大國際媒體相對正面的評價,台灣朝野與國內媒體的評論則顯得分歧而少交集,甚至到了南轅北轍、針鋒相對的地步,充分顯示台灣內部兩極對立的政治情勢,以及多元複雜的國族認同。
對金門人而言,兩岸領導人高峰會雖然遠在新加坡,但會面時間11月7日恰巧是象徵金門告別戰地宿命的解嚴紀念日,因而更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感觸。
誠如所見,雖然馬習會不在金門登場,但金門之名卻不脛而走。
馬總統發言時指出:我方已在金門、馬祖外島減少駐軍,大膽、二膽非武裝化,並在金廈海峽,開放劉五店航道等等,大陸方面則在1979年1月1日,對金馬地區停止砲擊,接著將福州軍區併入南京軍區;過去幾十萬大軍對峙的戰地,現在成為觀光勝地。和平解決爭端已有成效,現在每一年大概都是幾十萬大陸觀光客到金門,想到1958來的是幾十萬發的砲彈,真的像兩個世紀一樣。而且這些觀光客的伴手禮就是用砲彈殼做的菜刀。
馬習會後的晚宴,隨行的國安會祕書長高華柱特地搬出珍藏多年的兩瓶57度金門陳年高粱酒,作為「和平之酒」贈送給習近平,更讓聞名遐邇的金門高粱隨馬習會占盡媒體版面、出盡風頭。
我們以為,舉戰地金門蛻變成觀光勝地,確實是描述兩岸從對峙走向交流時最為貼切的例子,可必須指出的是,金門能提供給兩岸的,其實遠不只金門菜刀與黑金剛高粱酒。
不談別的,如果馬習會不是遠赴新加坡,而選在曾經是兩岸血戰之地的金門舉行,馬總統一番「這七年來和平、繁榮的成果就是兩岸鑄劍為犁的明證,並且已成為整個東亞區域穩定的典範,兩岸要善加珍惜」的談話,會有怎樣的歷史臨場感?選在兩岸交戰前沿金門宣示鞏固兩岸和平的決心,對台海和平又具有何等意義?
事實上,金門不乏舉辦兩岸會談的經驗,近者則如今年5月23日由北京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我方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舉行的第3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達成兩岸制度化協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陸客來台中轉、指標性重大經濟罪犯遣返、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金門相關議題(金門自大陸引水事宜、取締違法捕魚、海砂盜採、金馬地區貨物輸入大陸通關問題)等多項共識。
遠者如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由當年擔任台灣紅十字會祕書長的陳長文與大陸紅十字會祕書長韓長林代表雙方簽字,此一會談使當時困擾兩岸的大陸偷渡客問題,能以更為人道、安全、便利的方式遣返,《金門協議》是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議,具有難以抹滅的歷史意義。
再過不到兩個月,2016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無論由誰勝出,已然逐漸成形的兩岸會談機制也難以再逆轉,而最能凸顯兩岸對等立場,彰顯共同鞏固和平決心的金門,無疑將是兩岸會談最佳地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