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建兩岸交流的新起點
──探求金門「特別行政區」的可行性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11月23日造訪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簽訂金門協議的地點。洪秀柱有感而發表示,金門協議是兩岸第一次授權民間簽訂的協定,當時偷渡情況嚴重,常鬧人命,協議簽訂後兩岸建立了常規互動。她認為,金門協議是兩岸平等的狀態下簽訂,是一個珍貴的典範;多少人苦心細心的為兩岸各項協議與和平交流努力,十分珍貴,大家要珍惜。
事實上,1990年在金門簽署的金門協議啟迪了後續許多的兩岸交流機會與成果,想是多數人無法否定,也不容否定的。今年11月7日「馬習會」後,陳縣長主動表示,期盼兩岸領導人會晤能定期進行,並能就近選擇金門作為「和平會談地」。誠然,以金門作為和平會談地有其淵源與條件,但如何在預見的兩岸變局中讓金門站穩其兩岸交流哨兵,以及媒介者的角色,兩岸政府都應該用更大的智慧及格局,去思索箇中的指標及意義,並為兩岸永續的和平與進階,開創另一新局。
首先,我們探討的是,作為兩岸交流的「新」起點,為什麼金門最合適?除了有前述的歷史因緣及豐富的兩岸經驗外,我們以為,金門緊鄰福建自貿區,又甫簽訂與大陸的通水協定,民生與經濟議題的開展,無疑的將是下一階段的主軸與重點,此也正符合兩岸政府「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策主張。以此為憑來開展兩岸關係,不但在藍綠間容易取得共識,也更容易達成交流成果,對於兩岸領導人追求自己的歷史評價及定位,更有絕對性的助益;隨著福建自貿區的啟動,現況似只剩下我方的順勢而為,但要賦予金門何種身分與定位,便成了迫切且猶待攻克的議題。
或有人以為,長期以來,金門的經濟、建設一直沒有重大的突破,其主因便在於金門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這樣的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金門試行兩岸政策、單行法的經驗一直都有,只是始終少了「格局」上的突破。談到格局,便不能不提今日「以台北看天下」的官僚體制與行政思維。今年5月,「防檢局」張局長一席「口蹄疫不會傳染人,金門可以留著自己吃,只是別帶進台灣」,不僅傷了金門人的心,更凸顯出金門在現行中央政府行政官員中的地位。之後,農委會十月更直接排除了金門,放棄了金門,以求能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成為施打疫苗之口蹄疫非疫區。我們該警惕的是,任此思維以往,金門勢將在中央的「短視近利」下,成為孤懸海外的棄子。
事實上,民國81年以前,金門受限於戰地政務體制,一直以單行法治縣,因欠缺發展環境,確難有長足的進步空間;之後,雖回歸地方自治,賦予了地方政府法定的自治空間,然肇於歷史因緣、地理區位等因素,以台灣為本位思維的法制規範,並不能務實的滿足金門的發展需求,更何況是金門之於兩岸間的「特殊關係」。因此,我們主張,基於因地制宜、大勢所趨,以及政策對接等理由,中央應該主動宣布金門為兩岸「非戰區」,並讓金門成為直屬中央的特別行政區。
總之,歷史不能在真空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問題還得由兩岸人民來圖謀解決。在預見的兩岸變局下,兩岸政府必須尋求一個嶄新的機會與起點,金門「特別行政區」正是當前必要,且迫切的基本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