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成為兩岸城市交流合作的新想像與新典範
元月16日後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兩岸關係發展勢必來到重要的里程碑,特別是兩岸城市交流都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旦藍軍勝選兩岸關係會繼續深化,相信兩岸城市交流合作會是兩岸未來深化交流的新焦點;但若出現政黨輪替,兩岸官方機制性協商暫停,兩岸城市交流恰恰可以彌補高層交流的不足,可發揮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積極的作用。因此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金門位於兩岸前沿位置,都可扮演兩岸城市交流與兩岸次區域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十分顯要。
現階段兩岸城市交流仍有其侷限性,以台灣兩岸條例而言,兩岸事務屬於中央政府權限,目前中央政府仍牢牢主導並掌控城市交流,目前為止,兩岸城市交流僅停在兩岸城市間的「觀摩交流」層次,因此目前各縣市政府對於兩岸城市交流著墨有限,稍微自主一下很可能就會逾越中央法規的授權,因此目前積極要與大陸城市展開城市與城市「合作」事項,除非中央政府首肯,似乎都有難越雷池一步之侷限,這也是為什麼金門、廈門合作倡議多年,始終無法順利進入全面開展制度化合作的主因。
雖然如此,金門仍是台灣各縣市中,在兩岸城市合作取得最豐碩的成果,除了去年小三通再創佳績,達到176萬人次歷史新高之外,備受矚目的金門「夏張會」於去年5月召開,達成雙方合作治理海漂垃圾、加強取締盜採砂石等多項共識,且正逐步落實中,更於7月在金門舉行「金門自大陸引水簽約儀式」,一舉解決金門長期缺水問題。事實上就兩岸合作成果而言,金門已成為兩岸城市合作的先行示範區,不但合作程度已超越「觀摩交流」層次,甚至超越了上海市與台北市的「雙城論壇」,所謂「雙城論壇」僅僅只是機制性的相互觀摩參訪市政而已。金門在兩岸城市合作已進入兩岸次區域合作層次,若未來進一步深化合作,則需要中央政府給與金門更多「放權讓利」的授權,才能進一步發光發熱。
選擇金門作為兩岸次區域合作的先行先試區,除了無可取代的地緣優勢以及本身已積累的基礎與經驗之外,相對於目前兩岸其他地方縣市政府交流僅維持在「參訪交流」層次,金門實具有重要示範指標意義,未來兩岸在城市交流若要在合作功能加以擴充,包括城市間的經貿對接、交通運輸、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區志工合作等項目,台灣似可選擇以金門作為兩岸次區域合作的先行先試區,若成效良好可逐步再推廣到其他縣市。
從兩岸前線戰場到和平廣場,金門已經走出兩岸關係新想像,過去兩岸關係渾沌不清難測之時,1990年的金門協議拉開兩岸協商的序幕,2001年金馬小三通的開辦,也為當時僵化冰冷的兩岸關係注入絲絲暖流,2008年率先實施小三通擴大中轉,迎來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契機,2016年又來到歷史新的關鍵時刻,相信金門會繼續在未來兩岸城市交流扮演開路先鋒,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繼續發揮無可取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