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接神與說人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6

正月初四是接神日。傳說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民間眾神回返天庭述職的日子,要到大年初四才會重抵凡間。民間家戶會供奉牲禮、水果,焚香、燒金紙甲馬,並燃放爆竹,以迎眾神。
關於接神的習俗,還有「送神早,接神遲」的講究;也就是送神應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黎明之前,反之接神祭儀須於下午三點以後才舉行,當天最好能下雨,代表五穀豐收。這般的講究在現代人看來,不免莞爾;這不就在為神仙們多爭取一點假期嗎?特別是接神日適逢下雨,還有灑掃歡迎榮歸的意涵,眾神龍心大悅,豈能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當然,這樣的習俗放在今日適不適用,總有各自的解讀空間,但由這個例子也可顯見,神格通常也是人格的縮影,不管是神是人,都需要以禮相待,也都需要一點「小確幸」;只要持之於禮、不失分寸,或許在人生的道路上便不乏貴人相挺。
沒人會懷疑人是群居的動物,而人類所有的情欲及煩惱也都來自於人際之間。心理學大師阿德勒便主張,所有問題,都來自人際關係;「要除去所有煩惱,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是的,就算是孤獨也要有對照組才行。人際關係的處理是我們一輩子都要面對的課題,勿庸逃避,也逃避不了,要享受充分的自由,便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對同一件人事物,從來就不會有統一的觀點及賞評標準,更多的是立基於社會價值觀的普世價值,但亦不能忽略思維不同者的存在;眾人認同的,絕非便對,他人反對的,也絕非一無可取。尊重他人,才得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體會到平等、互愛的真義。
再來談神。中國的神一向極富人的色彩,也有七情六慾,也有鬱愁苦悶。神在苦惱的時候,一樣需要貴人出現,於是乎凡人們會發現,只要修養得夠,神、人並沒多大的區分;人可升格為神,神一樣會受貶為人。神人間的界限淡了,更多的是天上、人間的共通語言││真、善、美、誠、信、愛等等;不管是神、是人,都爭取不讓彼此討厭的品格。
托爾斯泰言:「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互相尊重。」接神,又何嘗不在說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