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建築的特色與再利用談起
傳統建築為遵循其社群文化、技術傳統,依照一定的計畫與程序構築而成。因每個傳統社會都有其建築的特有造型與營建的法則,傳承著前人的智慧與生活經驗,由匠師與主家主持下,得以確保建築與聚落形成和諧的共同運作,提供能反應社會和成員需求的場所。蓋一棟傳統民宅,即是型塑一種人和社群保持心理情感平衡的過程,具教育與文化承襲的功效。
吾人可說,傳統建築代表集體的意志,是家族的、也是主家社經地位的表徵,具體呈現在外形、材料與裝飾上,空間、構造的潛規則,讓它保持形貌、比例的統一性,工匠的巧思則讓它具有多樣性。金門傳統建築,經過地方性的轉化,有著傳統原型及地域發展的特色,更在19世紀末混合外來文化,隨著新材料、技術引入,表現出不同時期的空間格局、造型及裝飾外觀,可說是記錄了金門的歷史與文化。因此,維護它是為了保存活生生的歷史證物、傳承屬於金門的文化體系。
在隨著當代發展需求下,適性的再利用,則是讓此些傳統建築歷史證物能永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只有積極「活用」才能「再生」,因為建築是為人所使用,機能的活化將其原有空間持續給予新生命力,才能真正延續其生命,讓其歷史與藝術價值能就此展現,若為凍結式保存,則可能走向逐漸凋零的命運。金門之美,其中之一就是舊建築的多樣風貌,為了維繫這些特殊的地景,在政府鼓勵修復下,經過一番巧思改造,在傳統聚落中傳承著文化之美,再利用後呈現出建築的歷史特色與建築生命力。這樣的過程,正是近年來文化觀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傳統建築所具有的歷史空間、文化氛圍無可取代,它的一磚一瓦乃經過時間的淬鍊,它的價值在當代應該被適當的維繫與利用,而非單純的憑弔讓其凋零。
因此,傳統建築維護的過程必須建立在歷史價值的保存前提下,再利用舊建築必須符合新目的與用途,但須保持其特殊的典雅風格,維持其史實意義,維繫其歷史與文化特色。不論是材料、裝飾、增改建時,都應著重歷史風貌的保存,工程與技術上則須避免激烈的改造與破壞其歷史性特質。放眼望去歐洲各國的歷史城鎮,如布拉格、佛羅倫斯、威尼斯等,藉由建築空間的改造賺取觀光財,但均能維持整個建築與城鎮的歷史氛圍,每年數百萬甚至千萬人次的遊覽,帶來大量的商機。大陸福建的土樓、雲南麗江古城、江南的中國威尼斯蘇州、周莊及烏鎮等地,在世界遺產名錄下的古鎮保存推展,成為商機無限的新興旅遊勝地,就是因為其建築與聚落建築群的風貌特色,歷史文化的價值藉由適當的利用,獲得再生的契機。
金門的傳統建築數量龐大,聚落完整,民宿與賣店發展亦已是金門特色之一,而活的閩南文化更是建築再利用後觀光發展最具內涵的部分。當然,避免過度觀光化的反噬,須從無形文化的保存與社區培力中推展。傳統建築不單僅是空間的使用或再利用而已,從空間樣貌的統一性、裝飾材料的多樣性吸引觀光,更應挖掘出其豐厚的內涵與文化特色,作為價值潛力開發的核心。相信,唯有適當的建築再利用配合蘊含文化的操作,才能永續經營,也才是文化作為觀光驅動力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