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嚴肅面對外交困局

發布日期:
點閱率:1,837

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於6月13日宣布與北京建立正式官方關係,巴國政府並聲明:「依據一個中國政策,停止與台灣 (Taiwan) 方面的直接官方往來」,這是繼去年12月21日西非外海島國聖多美普林西之後,半年內第二個與我斷交的邦交國。
尤其令我方難堪的是斷交國的作法,去年聖多美選擇在蔡英文總統出訪前宣布與我斷交,此次巴拿馬政府則是全然不顧雙方超過百年的邦誼,不僅由正、副總統秘密操盤斷交事宜,其外交部政次殷卡比耶甚至在宣布斷交當日前4小時還謊稱不知情,直到斷交前40分鐘我外交部才收到正式通知,外交部部長李大維因此痛批巴國欺矇中華民國政府至「最後一刻」。
在聖多美與巴拿馬相繼斷交之後,我國僅剩20個邦交國,分別位在中美洲5國、加勒比海5國、南美洲1國、大洋洲6國、非洲2國、歐洲1國,邦交國數目面臨一字頭保衛戰,且其中有多國被列為可能出走的警示名單。
可以預見,台灣面臨的外交困境短時間內恐怕難有起色,甚至不少國內外評論均指出,在失去巴拿馬之後,還可能發生骨牌效應,甚至出現斷交潮,只要北京繼續挖我牆角,台灣的邦交國還會持續下探。
眾所週知,人民、領土、主權政府、外交之能力,係主權國家的重要構成要素,中華民國做為一個主權國家,必須維持一定的國際外交空間,其中維持一定數目的邦交國就是一個明確的指標。
然而,眼前的情況對我國政府卻十分不利,值得政府主事者嚴肅面對,並提出具體對策。
其一,就國際大環境而言,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政經實力不斷崛起,去年6月26日,歷時十年擴建後的巴拿馬運河啟用,中國大陸「中遠海運巴拿馬」號成為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第一艘貨輪,可見一斑。
隨著北京國際實力持續增長,中美兩國的大國博弈也處處可見,以此次巴拿馬去台就中為例,固然有兩岸關係不睦的因素,其實也是中美兩國在中美洲較勁的結果,隨著一帶一路的啟動,北京的國際影響力有增無減。
其二,就兩岸關係來說,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完全執政一年多來,兩岸關係瀕臨谷底,連帶影響台灣國際空間,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去年還能出席WHA世界衛生大會,今年卻連邀請函都沒有收到。
在與巴拿馬斷交之後,國內照例又掀起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的論辯,看法可謂針鋒相對,然而,即使我們不喜歡,也不得不承認兩岸關係與台灣國際空間有其複雜連動關係,如何維持兩者平衡,考驗政府主事者智慧。
以陳水扁、馬英九二位總統任期內之邦交國增減為例,扁8年內,共與吉里巴斯、吐瓦魯、諾魯、聖露西亞等4國建交或復交,卻也同時丟失了馬其頓、諾魯、賴比瑞亞、多米尼克、萬那杜、格瑞那達、塞內加爾、查德、哥斯大黎加、馬拉威等10國,一來一往還減少了6個邦交國,反而是屢屢被民進黨嘲諷懦弱的馬英九,任內雖無增加新的邦交國,但也就僅失去甘比亞一國而已,足見兩岸關係對外交空間的影響。
誠然,在國家面臨重大外交困局的此刻,國人應不分黨派團結支持政府,但政府主事者也應嚴肅告訴全體國民,對兩岸關係與國際空間有什麼看法?如果不改善兩岸關係,又有何具體策略可以維持台灣國際外交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