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借鏡攻錯更須惕勵

發布日期:
點閱率:1,417

中國時報曾引用英國《泰晤士報》公佈的2015全球學界公認的最佳大學排行榜,標出「大陸崛起,4小龍掉隊」,包括台大在內的亞洲國家著名大學均呈現下滑趨勢,並且指出大陸當局增加教育預算,強化教育的企圖心。在「焦點新聞」則刊出「上課兩樣情vs.台大」兩張對照圖片。一張是北大學生呈半圓環繞聆聽前世銀副行長林毅夫講課,學生上課專注,發問踴躍;另一張是台大學生在傳統教室面向老師,台下學生或相互交談,或埋頭疾書,就是無人理會台上賣力開講的老師。
記者編者應是基於愛責心切而製作此專題,警示大家重視教育發展趨勢。兩幅對照圖,讓我們驚訝於對方的積極向上,憂心感受到自己的落後。當台大新生訓練時,校長談到生活「四不」,要求台大學生腳踏車不要隨便亂停、不要隨便蹺課(要有目的的蹺課)、考試不作弊等,這是小學時代就該學會的生活與品格教育,還要校長耳提面命,可見一斑。台大學生這樣的上課情景,是否也出現在眾所期盼的國立金門大學?從國中以上學生上課情景,是否呈現「學生無法與老師互動」、「學生與老師眼神無法交集」現象?究竟是老師功力不足,或是學生求學意志弱化?值得有識者探究。
北大教室半圓繞式課桌,有兩個優點:一是讓兩旁角落者能聚焦,一是拉近與老師的心理距離;反觀國內各級學校教室課桌安排,因為空間不足,多半採取排排坐,兩旁角落學生盯著黑板很吃力,學生只能被動向前看,樹起了無形的距離。近年來國內掀起一股佐藤學合作學習與翻轉教育的風潮,有些學校與教室開始改善課桌安排,拉近師生距離,鼓勵學生發問學習。
自由學風不該損害學習的自主性與差異化,老師或教授不能積極於搞街頭社運而荒廢教學,校長或行政人員不能與教學團隊各自唱本,或相互拉扯。當校園裡存在不健全的組織文化,就無法凝聚心力向前行。學生是敏感的,教師之間或親師之間的不合,逼使學生更無法專注學習。
政府投資於每一所學校的軟硬體不少,對青少年的投資更是不遺餘力。家長或老師都應深思,我們為孩子的付出,是否讓孩子學到「積極的現在」,並且能「樂觀的展望未來」?
審視學習的主角,萬千青青子衿,能否在這種全球化競爭力下,勇敢做自己,昂然邁向明日世界?12年國教所標舉的提昇國民素養,包含語文、數學、科學、數位、教養等,其中「教養素養」在未來世界更形重要。前四項素養只要資質與努力相輔就可以達成,唯獨「教養素養」卻必須深化於心而形於外,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管齊下方能成事。
期盼有一天,我們學生專注學習的表現照片,能放大給世界媒體分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