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立足小三通 訴諸務實兩岸發展

發布日期:
點閱率:1,158

金門觀光正夯,旅遊人次明顯成長。據統計,今年到9月外地來金旅遊人數約54.5萬人,較105年同期增加18.5萬人,成長率達51%。其中,台客較去年同期增加9萬6325人,陸客增加7萬7622人,外籍客增加1萬1280人,反是陸客中轉赴台旅遊的旅客數則是較去年同期減少10萬8270人次。依此,單就陸客觀光而言,顯然金門尚大有可為,反是失去過半陸客市場的台灣旅遊業令人憂心。
之所以有如此的落差,除了金門自身致力於發展國民旅遊的成績獲得一定的肯定外,陸客甚或是大陸對台系統對金門與台灣本島的差別對待,恐怕才是此次調查數字背後所欲呈現的真相及主因。事實上,在金門的兩岸事務始終揭櫫於「試行」的理念;從金門協議、小三通、晉江引水、夏張會、兩岸企業家峰會、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如此,未來,對所有攸關兩岸民生合作發展的議題亦會如此。如何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台灣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更是蔡英文總統主張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核心價值所在,而金門或真也擁有這樣的條件及機遇。
然而,擁有對陸事務的優勢卻也不是必然便能取得相應的商機與利益。若論一水之隔的廈門旅遊環境,並不較金門遜色,甚至整體周邊產業的服務機能及效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金門而言,能訴求的也僅是「差異化」而已;如何「差異化」得不落俗套且兼具有持續性魅力,或許才是我們應該考慮及關注的重點,以下僅提供幾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產業的架構。訴諸小三通的試辦精神,幾乎是只有人流,而無金流、物流,更遑論是資訊流。但生命總該為自己找到出口;小三通開放的肇因之一,在於小額貿易的除罪化,但早期「陸貨一條街」的榮景已不復存,小三通物流也隨著政策變異而趨於平淡,在廈的對台小額貿易市場也有了根本性、結構性的遞嬗,反是在福建刻意的扶持下,鄰近福州的平潭更像是竄升的「明日之星」,不迭的向台商招手,急欲分食小三通的大餅。鑑於這般事實轉變,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金門小三通應該要有清晰而明朗的產業策略主軸及策略,更應藉此而樹立可長可久的產業基鏈,訴諸更具前瞻性的產業願景。
其二,環境的友善。不論是投資、旅遊、行政,俱皆要講究環境的友善度;也唯有友善才能減少扞格、少走冤枉路,讓所有的投入都成為產出有效的動力及養分。就此,金門宜有本質上的探討及改善。如若金門發展的未來市場是彼岸,那便要思考如何在生活、消費界面上與陸方同軌,但如果我們是以偏鄉離島的身分與思維看待金門,或許務實守成便已及足;「眼光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未來的金門不會是今日的廈門,更無庸只是沉淫於過去的金門。具積極性、建設性的友善環境架構或正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誠如蔡英文總統所言:「沒有小三通,就沒有兩岸交流。」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小三通既是近代兩岸交流的起點,便更該是其輝煌、榮耀的所在。從小三通經驗也可以印證:只要兩岸前瞻未來發展展現善意互動,就可以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絕對是現階段兩岸政府、人民共同的心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