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匠藝傳習 人才加值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53

近年來,金門的傳統建築匠藝傳習受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關注,並挹注了三年為期的專案補助經費。不同於過去的靜態傳習,金門縣文化局與臺灣師範大學團隊所研擬的匠藝傳習行動方案,是以設定地上權所取得的閩南合院為教室,延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的地區技術保存者或榮獲金門縣文化獎的傳統匠師作為教師,並讓青壯輩的匠師擔任助理匠師,開授灰作(土水作)、大木作等一系列的基礎課程。
這樣的方式至少有三項意義:一方面紀錄具有文資身分的大師匠藝手路,為他們畢生的精湛技術留下完整的紀錄;一方面進行匠藝傳承與實務操作,擴大從業人員,提升技術水準;一方面則是未來古厝本身得以成為動態修復及展示的現場博物館,提供社區居民、遊客一睹修復過程,進而培養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這種以修復現場作為匠藝傳習場域的作法,讓匠師在古厝教授、學員於現場學習的動態傳習方式,比起在教室裡紙上談兵,更能有效培育實務人才,精進金門傳統建築的修復品質。而且,過去長期以來,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修復現場被視為危險工地,在啟動修復工程時往往圈上了圍籬,直到竣工查驗、打開圍籬的那一刻才會重新被人們看到。這段期間,圍籬裡面發生了甚麼事,社會大眾無從了解。事實上,若能在公安無虞的前提下,階段性完成的部分空間或時間開放參觀,或者在適當的、重要的工程施作中能以直播方式作為展示,應更能使古蹟及歷史建築的修復過程透明化、展示化及教育化,讓政府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用心獲得肯定。
此外,匠藝傳習在金門有另外的意義是傳統產業的振興及人才的技術加值。金門的傳統匠藝隨著現代營建體系的改變,長期面臨了巨大的危機,所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政府建設處、金門縣文化局等獎補助政策,以及社會大眾的支持,才能免於「創造性破壞」的文化浩劫。但是平心而論,匠師的社會、經濟地位仍低,他們的工作機會並不穩定,當然更有集中化的現象。因此匠藝傳習的社會效果,或者它的成功可以擴大產業的投入人口,並形成良性競爭的機制。這種微型產業的振興也是金門發展的戰略之一,值得政府重視。
人才的技術加值也是其中一個效果。也就是說,原本的土水小工、木工等技術人員,他們只能提供低階的技術勞動服務,獲取低微的報酬;若是能夠在原本的基礎上學習傳統建築匠藝,且持續精進的話,至少在金門可以得到相對穩定的工作機會及較高的薪資。同時,也鼓勵原本已有丙級、乙級執照資格的相關技術人員接受傳統技藝的課程訓練,進而成為跨界發展的專業人才。
傳習的重點在於充分理解與熟練實作,能將技術保存者的畢生功力及技術細節紀錄與傳授下來,並在修復現場運用出來;此外,也應以具體可行的方案,提供學徒學習之誘因,並協助解決現在營造廠缺工之問題。因此,包括結合技術保存者的匠藝紀錄與動態教材方面的製作、「傳統匠藝傳習培訓基地」營造廠的遴選、採用古厝修復營造廠的「以工代訓」課程與「考訓合一」檢定、學員(學徒)工資補貼方式的試辦等創新做法,配合古厝修復現場的安全規劃及適度、適時開放參觀,未來可以真正落實金門做為閩南建築地上博物館的願景,並為地區的技術人才之擴大培育,盡一份心力。這是對於金門豐富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一種長久可行的配套方案,也是傳統產業振興的策略,值得大家重視與肯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