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連結大學 深化金門的文化資本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57

近日紛紛擾擾的台大校長遴選案,在校務會議決議出爐之後,暫時可說是告一段落。接下來,應該會從「挺管」、「拔管」的政治對立之間,進入法律訴訟的程序。其實,在一個民主社會裡有不同的意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更別說是在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而且爭議的主題又事關重大-台大是台灣最高學府,不僅每年坐擁龐大的國家預算,台大校長還可說是「國之祭酒」,其動見觀瞻,言論也是擲地有聲,對台灣社會來說是個關鍵的文化角色。此一關鍵性的角色使得遴選案的爭議在台灣社會中備受矚目,這除了再現了台大校長具有高度的公共性,而討論不應以管中閔個人為焦點,膠著於挺管拔管之間,還應藉此釐清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即一方面重申大學自治的價值,藉以維護其的獨立地位;另一方面,又再連結大學與社會間的關係,獨立而不孤立地善盡大學責任。這樣的角度,不僅適用於台灣大學與台灣社會間的關係,也該應用在金門大學與金門之間。
金門大學也在106學年度選出新任的校長,而即將於今年8月1日上任的陳建民教授,則是毫無疑問的一時之選:一方面,由於高票當選、眾望所歸的情況下,金門大學將無庸置疑地維持著大學自治的地位;另一方面,陳建民教授不僅是目前金大的行政副校長,熟稔校務,與地方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而必能有效地連結大學與地方社會,獨立而不孤立地善盡其社會責任。這裡要討論的,並不在於具體層面上金門大學與金門間的關係,而是要指出兩者在結構層面上的特殊性,從中思考金門未來的總體發展。這個特殊性可從兩方面來說:一來,金門不同於其它縣市,它有個不同於台灣社會的時空背景,對文化與傳統的重視還根著於金門人的基因之中;再者,金門人不僅重視教育,對金門最高學府的金門大學,還寄予厚望-我們不會認為台灣哪一個縣市的國立大學,其校長必須是當地人,但金門大學自其升格為大學以來,歷任的校長都是金門籍,這除了代表了人親土親的地緣關係,也再現了金門大學承載著金門社會之公共性的期待。
「一個偉大的城市,應該要有一所偉大的大學」。金門的文風鼎盛,而它的偉大不單單來自於特別多的進士舉人,還來自於那些洋樓的風雅之間,所記錄的諸多僑社先賢,而這些沿自於傳統中國社會裡的榮耀,或在現代世界中冒險犯難的光華,即值得一所偉大的大學。如此看來,金門大學的成立固然與「一縣市一大學」的政策有關,但沉積在金門社會裡的文化土壤,早已為金門大學備妥了養分。這些養分除了由於過去的歷史而飽含了傳統,並連結世界之外,也為整個台灣提供了未來的出路-當下的台灣高教正為年輕世代的苦悶與低薪,尋找創新轉型的契機,而自106學年度啟動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即強調區域產學的鏈結,並藉由串聯地方政府來促進在地產業的發展。於是,金門大學所承擔的角色,即在與地方政府合作,從而面向中國大陸,並藉由僑鄉網絡地串聯東南亞,打造一個超越國界的產官學平台。
在台灣各縣市裡,沒有一個國立大學能像金門大學與地方政府之間有那麼緊密的關係,也沒有哪一個縣市能像金門得以直接面向中國大陸,並有連結東南亞的產業網絡。有鑑於此一結構性的地位,金門應該延續著過去「一流大學」的計畫,生成一個能夠超越國界又緊密合作的產官學平台,再進一步打造「一流的大學島」,從而在連結大學、深化金門的文化資本之際,創造出令人感到幸福與光榮的城市-這是金門大學的責任,也是所有金門人的期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