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軍事遺產厚植文化資源
曾任陸軍副司令的縣籍備役中將黃奕炳日前在臉書發文:「誰來救救金門的戰地史蹟?」對於軍方近期拆除了金門「八二三砲戰」期間反砲戰發射砲彈最多、曾經登上時代雜誌「LIFE」封面的三獅山砲堡,他身為一個金門子弟和退伍軍官,也是「金門申請世界遺產登錄委員會」的委員,對於此一狀況感到憤慨、痛心和遺憾,疾呼軍方立即停止拆除金門所有的軍事設施,以待完成文史價值的評估。此舉引起國防部軍友及文化部門重視戰地史蹟的保存,尊重地方政府和文史工作團體的意見,並處理好後續的事宜。
眾所週知金門戰地史蹟的珍貴,民國43年構建的山前復國庫、民國45年構建的三獅山砲堡遭到拆除的厄運,缺乏全盤的計畫與執行作為,軍方不顧文化局和地方文資保存團體的協調與懇求,加速拆除他們認為不重要的軍事工事、陣地、據點和砲堡,俾能還地於民,減輕巡管的壓力,把戰地史蹟當燙手山芋剷平,讓許多鄉親及致力文資保存的文史工作者感到痛心。如果按照這樣的狀況發展下去,金門未來賴以永續經營的文化資產,將在近年內摧毀破壞殆盡,一個世界級「活的軍事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永遠消失。眼看珍貴的軍事遺蹟被夷為平地,地方有知之士莫不痛心疾首。
縣長陳福海得知訊息,責成文化局長呂坤和、財政處長許志忠等人協商營區史蹟後續之交接、管理、民地處理等問題,規劃並掌握全盤事宜,與金防部密切協商可長可久、務實可行之處理方案與程序。局長呂坤和表示,雖然拆毀了一座,但尚有兩座砲堡保持原貌,犧牲了一座砲堡,卻保全了那個最具歷史文化價值和故事性的砲堡,真是不幸中的大幸,這是集眾人心力才獲得正面的好消息,使它不致成為下一個被拆毀的對象。
金門區區15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1949年起迄今,駐軍人數最高峰時曾戍守十萬大軍,軍民投入構工與戰地經營的人力難以估計,構成完整的防衛體系,恐係古今中外戰爭史所僅有;與世界聞名的防衛工程相比,則更可彰顯金門軍事史蹟建造的艱辛和可貴。金門戰地史蹟是時代的產物,其規模和付出的代價,在近代歷史上是少有,是最珍貴的資產而非負擔,應該加以重視並給予周全保護。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資產屢遭破壞,為保存金門珍貴戰地史蹟,黃奕炳將軍建議成立一個協調平台,加強整合機制,由縣府相關單位觀光處、文化局、財政處與國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公園、金防部、國產署、軍備局等機關,將戰地史蹟做全面清查列管,並與相關單位定期開會檢討、軍事歷史性及特殊價值評估會勘,並加以建檔,具國防機敏性質者,由軍方按國家機密保護法處理,透過協調平台依據文資法規定來保存金門珍貴的戰地資源。尤其金門推動世遺潛力點,應將戰地史蹟納入,主動委託專業、積極執行,審查必須保留之戰地史蹟且佔用民地者,以等值或較高價值之公有土地交換,並與縣府共同協調處理,爭取鄉親的支持。文資保護法規應該迅速補漏,增訂「擅自拆除戰地史蹟」之罰則,使文資保存主管機關有所依循。
呂坤和局長強調依照文資法盤點全縣竣工超過五十年或具有文化保存價值或公有建物,同時予以列冊管理。今後在公有土地上的軍營絕不再拆除,至於私有土地會全盤考量做分類分級評估。目前軍方拆除的都是未滿五十年要發還給私人所有權的建物,已經公布要拆除的軍事設施都在私有土地上,還剩下76棟,文化局將再請文資審議委員再評估!對於軍方營區不斷遭到拆除,他也十分不捨和無奈,希望這次的事件,引發外界廣大的注意,對古蹟保存是化危機為轉機;未來將以更宏觀的視野、前瞻的眼光,站在國家長遠整體利益,能儘速整合各相關單位,主動採取立即、積極有效的措施,拯救汲汲可危的金門戰地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