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為本 自會贏得讚賞與肯定
《天下雜誌》2018「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結果於日前出爐,陳福海縣長施政成績普獲民眾肯定,從去年的全國第11名,大幅躍升至第5名。這個消息傳來後縣府團隊同感振奮,獲評為全國前5名的陳縣長則謙虛表示感恩鄉親支持,一定持續努力與金門鄉親共創幸福時代。
在離年底5合1選舉還剩70多天的時候公布這樣的一份民調,自然很難令人不把它和各縣市長的選情聯想在一起。例如:連續三年掄元的連江縣長劉增應氣勢看漲,連任之路自然也看好,第2名的台東縣長黃健庭則為九年的任期寫下圓滿的句點,第3名的花蓮縣長傅崐萁卻在九年任期即將屆滿之前,因案遭到解職,自然為接棒參選的妻子徐榛蔚的選情投下了震撼彈,第4名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做為綠營前5名唯一的代表,益發凸顯中央綠營執政的困境,至於位列第5名的本縣陳福海縣長則大幅躍升至第5名,進步的幅度不可謂不大。有人認為「兩岸通水」是陳縣長的「及時雨」,實際上若是認真剖析此次調查的組成及變因,便可以發現,短暫事件的主觀好惡並不足以對整體民調數值產生太大的影響;例如:金門表現最差的「文教力」,全國總排名第17、非六都排名第11,算是末段班了,但民眾主觀上對於金門藝文及教育的好感度卻高達80%、76%,分列非六都縣市的第1、2,卻也因為客觀指標分數不足,拉低了整體分數;至於其他面向的表現便相較「穩定」;如:環境力、社福力都拿到了非六都的全國第1,應屬實至名歸;施政力拿到全國第2,也代表陳縣長的「劍及履及」施政力獲得肯定;經濟力拿到全國第3,以金門的經濟規模及量體而言,誠屬難能可貴。
當然,不論民調評比的成績為何,也都只在展現縣市首長過去一年的表現而已;畢竟,過去的績效只能當做參考,選民更在乎的是爭取連任者未來的表現,對挑戰者,也能起到一定見賢思齊或自惕警醒的效果。再者,如若再做進一步的分析當可以發現,本次縣市長滿意度排名藍上綠下,與民進黨執政成效無法完全脫勾;尤其中央政府執政成績總是影響縣市長排名,馬政府時期,國民黨若執政不好,地方會受到影響,現在亦然,反而是大環境的政經狀況,第一線民眾感受最深。不分藍綠,人民有安全感,地方就會發展。特別是綠營有三位縣市長更上層樓後,代理縣市長表現均不佳,包括高雄、台南、宜蘭都落居末段班,顯見縣市長人氣及表現偏向個人光環,無法繼承或轉移,這與台灣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對人的信任有關,因此選擇地方父母官時,民眾更傾向「選人不選黨」。
要論及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我們總會在教科書裡找到這般的一段話:政黨於現代民主政治體制中,可說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而政黨不僅是民主政治之必然產物,亦為促進民主政治發展、保證民主政治成功之重要條件。如果這樣的論斷是正確的,那台灣目前風行甚熾的「無色覺醒」運動,甚至是無黨籍的陳福海縣長主張的「本色覺醒、人民第一」便可以說是對現行台灣政黨政治的檢討與反思。因為,不論何人都應當理解,政黨政治本應是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競爭,而非心中只有權力,眼裡只見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