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親水教育 打造金門水文化博物館
金門人與水之間,應該是很親近,甚至是親密的,不單單金門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移民時代的金門鄉親們得要跨海到另一塊土地上拚搏,也因為宗族社會所賴以為生的土地,需要水的滋養與灌溉。否則,再多的土地,也不過就是一堆沙子而已。然而,一來由於國共內戰而金門實施戰地政務,海上交通受到嚴格管制;再者,戰地政務期間也因為大量軍隊進駐,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雖然促成了金門水資源管理的現代化,但民眾對於水的感情也跟著淡化了。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兩岸關係的緩和,在地金門的本土教育應該重建並深化親水的教育,甚至進一步與金門自來水廠,或文化園區合作,以水利及水文化為主題地策展,不僅有助於強化用水知識,同時也深化金門的新世代對於先民社群文化的認識。
水是人類文化中的關鍵性元素,不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航運問題而已,它還牽涉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乃至於各大文明裡也總有洪水神話的故事,象徵著人類對於水的敬畏。隨之而來的,也就是各地都存在與水有關的宗教儀式與祭典,陳坑的「送水府」就是其中一例。而且,還由於金門特殊的地理及社會因素,而使得水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一來,金門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不單單其水文是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而且島內沒有高山,平均年雨量不到1100公釐,但蒸發量卻高達1600公釐。如此一來,不僅儲水不易,而且高度依賴地下的水資源;其次,金門還是個宗族社會,因為能夠運用的水資源相當有限,還造成了宗族之間經常因為用水、搶水,而發生糾紛,甚至引發衝突。換句話說,金門的社會地理因素造就了因為水權而發生衝突的主客觀因素。
不過,國共內戰及金門宣佈戰地政務之後,大大地改變了宗族社會因為水權而發生衝突的現象:一來,戰地政務裡的肅殺與森嚴,強悍地壓制與緩和了原有宗族社會裡的恩怨及衝突;再者,十萬大軍進駐金門,也需要大量用水來滿足軍需及民生。於是,自1950年代早期,金門即開始興建水壩,如武夷水壩(1953)、前埔水壩(1961)、白龍潭水壩(1961)、黃龍潭水壩(1961),與山外的太湖水庫(1965),並逐漸發展自來水的供應系統:金門縣自來水廠於1966年4月1日成立,初期僅供金城地區使用,1974年再大幅改善軍民用水,並設置了金城、金湖、金沙,及烈嶼等四個服務所。1993年及1994年再分別增設了污水處理課與淨水廠,2004年再新設第一個海水淡化廠,而最新的淡化廠更是在上個月中竣工啟用,日產四千噸可以生飲的用水。
今年八月初的金廈通水,不僅是金門水利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實它所代表的,還有更深層的意涵:在廿世紀之前,金門是個以宗族為中心的社會,而水權也就成為宗族之間衝突與合作的關鍵;戰地政務期間,金門成為兩岸衝突的最前線,並因為國家積極地開發經營金門的水利,而消解緩和了宗族間的衝突。進入了廿一世紀,兩岸不像冷戰時那麼敵對,但又緊張不斷-金廈的通水,是金門貢獻自身於兩岸和平的機會。藉由水的歷史,不單單看到宗族的關係,也表現了兩岸的政治。如此看來,親水教育所涉及的,絕不只是物質性的灌溉維生,它還再現了金門社會內外的發展,及價值層面上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