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復模範街橫街案談起
原名自強街的金城模範街,係於中華民國十四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而成,由32間連廊式洋樓店屋所組成,建築採中國式風格,裝飾雕花精美的窗飾及鳥踏,整體街道卻具日本大正時期的建築風格,成功融合中日式風格於一體,同時亦融合西式磚造,風格獨特,整齊美觀。民國五十年代為其最為繁盛的巔峰時期,是金門現存最具特色的老街,更是訪客必遊之地。
但歷經歲月滄桑,原來奼紫嫣紅,也都有斷井頹垣。主街雖尚完善;但橫街多有倒傾毀損,風華不再。所幸在相關單位及志士努力下,這座金門建築地標:金城模範街橫街修復計畫,在歷經波折,折騰六、七年後,終於柳暗花明,於日前順利發包出去,金門縣文化局更特別有感,期待一年後能夠順利完工,風華再現。
由於模範街是私有歷史建築,從民國一百年開始,建屋所有人跟建設處申請補助,因經費太低而棄權,之後轉向文化局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歷經四個建築師,都因條件談不攏,或不符文資法而無法啟動修復工程,最後由金門縣文化局取得業主同意,向文化部文資局申請修復規畫及工程施工補助經費。但其間波折不斷,或有業主希望加蓋三樓,或有業主希冀增高樓層,但因不符文資法保存原風貌之規定,幸文資局從局長到相關承辦人都關心此案,數度至現地勘察了解,並與所有權人溝通協調,最後雙方達成共識,取得所有業主的認可。
回首來時路,模範街目前為咱金門觀光景點,更是遊客必走訪之地,近年來各式商家進駐,充分利用模範街的歷史空間,重新帶動觀光產業。尤者,模範街不僅在金門建築史上有其獨特的一面,同時也具體的反映整個金門社會經濟的興與衰。更由於模範街是金門地區,唯一保存完整且繼續使用的街屋,因此,如何在保護私產及公益上取得平衡,允為本案之重心所在。易言之,推動本方案除了基於保存維護模範街原始風貌,防止建築物繼續擴大損害,和維護來往民眾安全等理由外,毋寧更是一項老舊建物風華再現之世紀工程,且其來有自。
就社會學言,城市的發展,除了有不斷新建之建築物外,原有老舊建築的處理、整修,乃至重建等,均是現代社會面臨的最大課題。諸如如何善用工法以改建,依照當時的工法與建材來進行修復等細節,像位於台北市西門町的八拾捌茶輪番所,其前身為西本願寺廣場輪番所,其工法即是依當時技法之案,凡此均是各方應關注之處。
易言之,改變城市風貌的方法,並非一味地拆舊蓋新,將現有的建築以整建的方式賦予新生命,而是一種活化建築,使老舊建物風華再現之心態才是。因為,人的居住環境必須硬體與軟體一起更新,透過「改建」,或改造程度相對較少的「整建」,方可提高生活品質。因而此次修復模範街橫街案,從另面向言,何嘗不是咱金門再現風華之契機,且為讚並共襄之,以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