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落實生態保育
鸕鶿是金門最具特色的冬候鳥,每年來訪數量超過一萬隻,但在全島最大夜棲地的重要溼地慈湖,近日卻傳出有人於鳥群歸巢時進行干擾驚嚇的行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協同警察隊加強巡查及取締,同時呼籲遊客自制,發揮公民素養,賞鳥時請勿驚擾鸕鶿,抓到就依法開罰。
事實上,為達到特定目的,人為干擾驚嚇鳥類的情形,早已屢見不鮮;早期甚至聽聞有台灣攝影者為了創作好的作品,甚至先捕了鳥再強行將其綁在枝椏上取景的情形,至於故意破壞棲地原貌,以提高自己攝影作品的辨識度,達到獨一無二效果的作法更是所在多有。原本我們只是簡單的以為,看鳥、賞鳥、拍(攝)鳥,應是極為風雅且兼利自然生態保育及推廣的好事,卻哪裡會知道有些事做到盡頭、做到極致了,就會由好轉壞,變成生態及鳥類的一場惡夢及劫難,針對這種脫軌失序的行為顯然裁罰和提醒是遠不足夠的,「尊重」、「自律」或許才是所有觀鳥人必需先學會的第一門功課。
金門自然景觀的殊異性,在於其物種的多元性及豐富性。據了解,金門因地處大陸沿海的弧線邊緣,這個地理位置恰是候鳥南遷北返的主要路徑,加上自然環境優渥,食物資源豐富,以及人為干擾少,因此每年都吸引許多鳥類在此繁殖、度冬或是過境停留。依其類型更可區分為留鳥、夏候鳥、冬候鳥、迷鳥、過境鳥類等,其中尤以春、秋兩季遷徙,只在金門過境作短暫停留,補充體力之後又繼續南遷北返的候鳥居多,約占紀錄鳥類總數的45%,其中更多見其他地區已經絕跡的稀罕品種,因此,稱呼金門為「觀鳥天堂」並不為過。但也因為金門鳥類資源的多樣及豐富,大量的觀鳥行為不免對這批「嬌客」產生一定的困擾及影響,如何在觀鳥與保育間取得平衡,一直是公部門、生態保護人士時刻都在努力的事,或許能做、該做的卻始終不夠,但如若不能以更強有力的規範加以約束、制止,恐怕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時間及機會已然不多。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們認為「尊重」、「自律」不該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有具體的強制性及作為。諸如:由相關公(協)會協商訂定自律公約,開放全民監督,並明確相應的規範及罰則;重要自然景點及公共空間,裝設全天候的監視鏡頭,同步線上直播;裁罰除金錢外,還包括特定行為的規範,情節嚴重者,授權合法的驅離及管束。或許有人會覺得一點「鳥事」有必要小題大作嗎?實際上,自然生態可能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行為,而造成無可挽回的浩劫;如一點星火,足以造成一場森林大火,同樣的,長期失序的驚擾行為,也可能讓留(候)鳥選擇過門而不入,甚至造成區域的生態變化及危機。如果轉變是好的,我們欣然接受,但如若明知是有傷害的,卻還要漠視縱容,便與積極強加施害毫無差別了;對於錯誤選擇沈默,也是一種罪過。要導正偏差行為,也絕非口頭呼籲「自制」便已足夠,公私部門、政府及民間理應多管齊下,將金門的自然生態保護經營成「鐵桶一塊」,再無模糊地帶,自私自利者再無可趁之機。
總之,發揮公民素養,賞鳥時勿驚鳥,既是知識,更是常識。對待生態保育我們必需是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面對極端的氣候變遷與敏感的生態系統,再怎麼努力,猶為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