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商會理事長交接期許開創新局
金門縣商業會前身為「廈門商業總會金門分商會」,設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創會,至今已有110年歷史。日前第24屆理事長蔡育仁將印信交給第25屆理事長李有忠,縣長楊鎮浯親臨頒發當選證書、主持交接。金門商業會每年策辦各特產商參加台灣各大百貨商展數成長,有效拓展商機及帶動地區觀光發展。李有忠表示將接續傳承前人的腳步,當竭盡所能,全心全力,繼續創造金門縣商業會的光榮歷史,並期許新團隊共同促進金門縣商業會與商業活動蓬勃發展,開創新機。
走過百年歲月的金門縣商業會,民國四年金門獨立設縣,始正式成立「金門縣商會」。民國十二年以壹仟壹佰銀圓購得觀德堂(又稱四王爺宮),商會成立之初,除了捐資興學之外,也投入地方建設,「模範街」為明末鄭成功訓練陸師的「內校場」,民國十三年前清秀才出身的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及書法出名的士紳翁同文,兩人提議出賣這塊公地,做為興建街道來繁榮地方,賣地的所得部分做為興辦學校的教育經費,在海外經商的僑胞紛紛匯款回鄉,資助家族買地建屋,由四十間連拱、連廊二樓式店屋組合,全長75公尺,建築具日本、閩南、西洋、南洋等各種風貌。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占領金門,金門縣政府迫遷大嶝。因時局逆轉,一般知識分子及商界人士,大多不甘屈辱下南洋,或紛避入內地,致商校停辦,民生凋敝,商業跟著沒落,造成縣商會會務無形停頓。
金門縣商業會會址於日據時期被日軍佔用,民國34年抗戰勝利,政府借用,先後珠浦鎮公所、金門行政公署、金門縣政府,至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因金門縣商業發展與商業會組織運作需要,將會址歸還,但因年久失修,由當時的理事長汪載隸號召重建,經過歷任理事長肩負著一份歷史史命,任內無不卯力健全組織,發展會務,並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金門縣商會見證也參與了金門經濟、商業發展歷史,走過的百年歲月,就是一部金門商業風雲史的顯影。
商業的行為與秩序是為了社會的安定及百姓的安樂,只要商業秩序正常運作,社會就能安樂。可惜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陷入冰凍期,兩岸之間不少商業行為都受到了影響,台灣因為政黨對立,炒作族群間的意識型態和民族認同,導致經濟發展內耗;金門人自古韌性強,凡事懂得自立自強,很早就意識到孤立於台灣以外弱勢小島,忽略了離島偏鄉居民實際需求,無法得到中央政府關愛的眼神,金門人向來都靠自己的力量,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金門人勤儉刻苦,知道戰爭無情的可怕,因此更懂得珍惜和平無價的可貴;當地區商業行為越蕭條時,就會主動走出去讓業者尋求商機,不僅可達到廣宣之目的,也可透過參展增加營業額,彌補一些老店經營不善的困難,因此幾乎每年都會向外舉辦商業特展,哪裡有生意有市場,金門商業就往哪裡去,商業會配合金門縣各商業行為進行服務。
跨越媒體、文化、企業,名城電視「頭家來開講」主持人李有忠走出螢光幕,以非傳統商業經營者身分「跨域」掌舵金門商業會,由於一向熱心參與公共事務,長期獲選擔任許多社團要職,憑藉著大學時對電腦程式的熟悉,加上資策會軟體工程師的課程歷練,在他的經歷中,經常隨著社會的脈動,快速的轉換扮演的角色。對於金門處於最有潛力的廈門旁邊,未來大陸可能帶來的大量人潮,地方的產業如何從人潮中獲取利益,思考金門的產業走出去,透過與廈門商業會的合作,他也要建構金門商業會對外的網站,蒐集組織金門的各項商訊,作為外來投資等參考,注入文化、文創活水,未來重大挑戰的任務是改建金門縣商會大樓以及蘇府四王爺「昭德宮」,並整理編纂、出版百年會史《金商風雲》,都是他賡續的使命和需要努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