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遺產的觀念與金門文化資源整合保存
近二十年間,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世界遺產引領下,對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存再利用,在觀念和行動上有了極大的轉變,並影響了世界各國的保存政策。我國自民國91年起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94年和104年的兩次文化資產保存法大修,以及106年起推動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都和引入世界遺產的觀念與做法有著密切的連動關係。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是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的機構,藉著持續發佈各項憲章準則,及執行手冊等文件,持續推動保存觀念與行動的正向發展。其中,每年的會員大會和4月18日的國際古蹟日提出的主題,是ICOMOS關於次階段保存發展趨勢的重要宣示。2019年10月ICOMOS會員大會以農村遺產-景觀與關聯(Rural Heritage-Landscapes and Beyond)作為主題,並提出下列說明:
農村遺產│景觀及關聯,係指農村和城郊地區的有形和無形遺產,及受其影響所形成的城鎮與鄉村景觀。作為都市的過渡區,農村遺產擁有多樣化和持續變化的土地使用方式,這些使用經常與發展造成衝突,但也可以互補;也就是說,他們是多功能的。農村景觀遺產包含實質的生產景觀、水景、不同的景觀型態、水的利用、基礎設施、植被、住宅、農村建築、鄉土建築、交通和貿易網路等元素,更包含他們在實質、文化以及精神上和環境的聯繫。農村遺產具體反映在相關的文化知識、傳統、做法、技能、科學、口述記憶等層面。這些紀錄以及歷史賦予各類農村遺產資產的文化價值意涵,具體的呈現了地方特性,也是人們歸屬感的依託,對當代個人和社區意識均會造成廣泛的影響。
全球人口增長快速流動、氣候變化、荒漠化和其他壓力,使得農村遺產和傳統容易受到退化、喪失、遺棄或其他破壞性變化的影響。農村遺產和農村景觀面臨的機遇和威脅,可以和相互關聯且持續推動的議題相互整合,包括了永續社會的三大支柱,環境、經濟和社會,以及永續發展的相關主題。回應了ICOMOS大會的「農村遺產」,今年4月18日國際古蹟日,也將「農村景觀」作為活動的主題。
金門,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歷代先民以農林漁牧礦等方式,在這片土地上耕耘。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各種遺跡,包括了有形的聚落、建築、生產方式、豐富多樣的景觀、水資源運用,以及維繫支撐長期發展的無形文化系統。理解農業遺產整合性的價值並予妥善保存維護,正符合本年度ICOMOS推動的主題。
既往對於這些豐富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加值,長久以來分別由農、林、漁、牧、建設、工務、文化、教育、觀光等不同單位主管,雖各施其政循序漸進,但明顯的缺乏一個清楚的主題,作為文化資源有效整合施政的平台。
本年度ICOMOS推動的「農村遺產」主題,對金門正可以提供一個由文化深度重新檢驗的機會。如何由永續的觀點,盤點金門基於農業以耕讀為本的傳統文化,以及持續發展的閩南、僑鄉、戰地等多元特質;理解核心價值,提出整合性的對策,開展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相信可以使金門的文化永續與國際接軌再上層樓。